陶云蔚含笑步至近前,伸手按住了状似强忍着身体不适,想要挣扎从石凳上站起来的徐氏,说道:“徐大姑娘不必客气,既是身体不适,还要多休息才好。”
言罢,她转头问陶伯珪:“你不是与阿爹在一起么?”
陶伯珪道:“阿爹让我来找阿兄过去一道参加雅集!”
陶云蔚点点头:“那你们快去吧,莫让阿爹久等。”
陶伯珪立刻就把他阿兄给拉走了,后者原本也觉得自己不便久留,所以也就顺势与徐氏道了辞。
陶云蔚没有让兄弟留下的意思,徐氏自然不好再追着陶伯璋说话,只能作罢。
“你身上才受了伤怎地还出来走动?”陶云蔚忽然先开了口,说道,“小心受了风,内寒外伤,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言罢,抬头对嫣红道,“还不赶紧扶你家大姑娘回去歇着?”
徐氏听出她这是想打发自己,便道:“无事,今日不来见着大娘,我心中难安。”
陶云蔚叹了口气,说道:“不过一点意外,你是如此,那温家七姑娘也是如此,竟都病了一场,我家三娘却还能跑能跳,要说不好意思,应是我对你说才是了。”
徐氏不由微怔,一时拿不准陶云蔚提起温氏女是何意,莫非陶家的意思是想大事化小?可若温家此时也得了陶家的谅解,那岂不是她也得去给温家表示番好意了?
不然传出去便是她理亏了。
可将来陶、徐两家才应该是同气连枝,按理说陶家姐妹应该与她站在同一线才是,至少此时在温家的事情上于情于理都该如此。
徐氏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陶云蔚,于是说道:“我与你相见如故友,自是看重你们姐妹的。至于温家女郎,”她说,“大约是觉得自己失手烫伤三娘,所以吓着了吧。”
并不是她的责任。
陶云蔚淡淡笑了笑,没说什么,转开了话题道:“原本担心你受风,本该请了你一道回家去说话的,只是我那里还有客人,不好留你,只能改日再去探望。”
徐氏愣了下,问道:“你们今日是与别人结伴来的?”
陶云蔚笑而未答,只亲自伸手来扶了她起身,说道:“小心些,我送你。”
徐氏一脸无语。
她不禁有些后悔先前夸大了些身上的不适,但事已至此,她总不好三番两次厚着脸皮留下来,只能由着陶云蔚亲送了她回到马车上。
徐氏忽然想起什么:“那我给三娘送的这些东西……”
然而她伸出头去喊陶云蔚的时候,对方却早已头也不回地带着侍女走了,像是很急着回去似地。
徐氏不免心生狐疑,于是留了人吩咐道:“盯着看看陶家今日结伴来的客人是谁。”
次日,即六月初一,大宗学选录正式开始。
考试时间一共四天,一科一日。而结果将在随后的四天里分批公布,也就是说最晚在六月初八所有考生就都会知道自己是否通过考校,包括那额外的两个举荐名额。
陶伯璋和陶伯珪报考的都是史学,所以都在初一这天考试。
当日兄弟两个考完了回来,陶伯璋神色如常看不出什么来,陶伯珪倒是一派轻松,待陶爹一问,陶伯珪才道:“先生当场抽的题目,考的是‘赵晋之会’。”
陶爹好奇道:“就这四个字?怎么考?”
“就让我们随便答。”陶伯珪道,“我就写了篇论述,说那晋王是个宠幸外戚的傻子,赵王也是个假仁义的骗子。”
陶从瑞一脸无语。
陶云蔚在旁边听着,不由笑出了声。
陶新荷道:“很好,狗子,不愧是你。”
陶从瑞担忧道:“你平日里在家中说一说自家观点便罢,既是考校,还是随一随主流为好吧?这样难得的机会,万一因此为先生所弃,岂不是白浪费了你阿姐的心意?”
“无事,阿爹。”不待小弟说话,陶云蔚已笑笑道,“先生既是让随便答,那自然怎样都答得,自来拜师亦是择师,合得来的才有那师生缘分,彼此勉强不得。”
陶从瑞无奈,转问陶伯璋道:“那你呢,又是如何作答的?”
陶伯璋笑得坦然:“我不及阿珪擅长评史,只就蒙山大战分析了一番双方优劣。”
“阿兄后来讲给我听了,写得特别好!”陶伯珪迫不及待地道,“而且我大概打听了一下,目前所知与阿兄写同样题材的只有不超过三个,我若是先生,至少也得在他们几个里挑一个出来,阿兄胜算极大!”
众人听了都不禁十分高兴。
陶伯璋含蓄地道:“也不好这样说,总之尽力了,且等等结果吧。”
陶云蔚见兄长羞赧之中亦明显带了几分信心和期待的神情,心下失笑之余,也充满了希望。
然而当六月初四史学考校结果公布的时候,陶家人却大为意外。
入选名单上陶姓之人只有一个——
陶伯珪。
第50章 直言
陶伯璋自回来之后便显得情绪有些低落,话也没有怎么说。
陶伯珪见状不免心中有些忐忑,主动找了陶云蔚表示自己不需要家里帮他庆祝什么,还问她应该如何宽解兄长:“阿兄虽说让我不要乱想,可我看得出来他心里不好受。”
陶云蔚也觉得有些奇怪,自家兄长的性格她是清楚的,就算是兄弟两个只一人中选,他心有失落是正常,但却不该是这样的表现才是,就连苟儿都看出来了他心情不好。
况他又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人,苟儿能入选,他必定也是真心为小弟高兴的。
她并没有陶伯珪身为当事人的那种小心翼翼,转头直接去找了长兄,开门见山地便直问道:“阿兄,你心里有什么事莫不要瞒着家里人,苟儿看出你郁郁不乐,连自己中选都不敢高兴,生怕你会因此对他有隔阂,难道你希望如此么?这大宗学考校本就不易,这回不行,下次再试过就好了。”
陶伯璋一愣,当即说道:“你们莫要胡思乱想,与他没有什么关系。”
陶云蔚立刻抓住了他话中关键,问道:“那是与谁有关?”
陶伯璋没有说话。
“阿兄?”她又唤了他一声。
半晌,陶伯璋才正色对她说道:“我告诉你,但你不要为此事再去崔家求什么,莫去打那举荐名额的主意,我不需要。”
陶云蔚听出他言语间的抗拒,虽不知起因,但也明白兄长的心意,于是坦然道:“你放心,若是咱家一个也没中,说不定我还要琢磨着去讨个人情,可现在苟儿中了,我自也不好再要求多的。”
否则对二娘、对他们家都并不是好事。
陶伯璋听她这么说,才点了点头,又微顿了顿,方开口说道:“其实名录公布的时候我虽有些失落,但也觉得应是自己才不如人,往后再更努力些便是。可是……后来我却听见其中一个入选的崔氏本族儿郎在与旁人说他的作答内容,竟与我写的相差无几。”
陶云蔚蓦地一怔。
“我不知为何会如此,但实难相信其中没有蹊跷。”他涩然地笑了一笑,“大概崔家也不希望我和阿珪兄弟二人一起入选吧,所以只肯给我们一个名额。”
陶云蔚倏然抬眸。
陶伯璋疑惑道:“怎么了?”
“兄长恐怕说对了,崔家这么做,舞弊在其次,最主要便是针对咱们家——针对你。”她沉声说道,“不管你答得好还是不好,他们都只会让阿珪入选。”
陶伯璋愣了愣,思忖之后忽然反应过来:“难道是因为我们与徐家的事?”他说着,自己都不免感到难以置信,“就为了这个,堂堂建安崔氏就如此作为?”
陶云蔚不以为然地凉笑了一声:“这也没什么稀罕。”言罢,她又忖道,“我原以为崔太夫人若从徐氏那边知道了我们与杜大娘子有往来,应该多少能看出我们家对她强要安排徐家与我们联姻的不满。此番本就是徐氏理亏在先,她便是不在大宗学选录之事上另做一番安抚,也至少该换了徐家另找人选。没想到她倒是给了咱们家安抚,但却是一边安抚,一边直接打压了你,若不是那顶了你中选的人得意忘形、招摇显摆,恐怕我们还蒙在鼓里——而下一步,不管我们是想要崔家手上的举荐名额,还是就此作罢,你都势必有所牺牲。”
要前者,他们就得在陶、徐联姻上做出主动;选后者,那陶伯璋自然就没了入大宗学的机会。
思及此,陶云蔚皱了皱眉,说道:“阿珪年纪小,成才也尚需时日,崔家拿他来给咱们家安抚,自然是比扶持一个尚未拴住的你稳当。再者,万一你们两个因此生出些什么隔阂来,陶家人自己心不齐了,于他们也是好事。”
陶伯璋气道:“崔家此举未免用心太过狭隘!”
“阿兄,你给我句准话,你心里对和徐家的婚事是怎么想的?来日莫要反反复复,累己累人。”陶云蔚此时反倒异常的冷静。
陶伯璋想也不想地便道:“此事绝无可能,我大不了另寻出路,也绝不因此受人拿捏,更不会让全家不得安宁。”
“有你这句话便好。”陶云蔚颔首,“我知道如何做了。”
翌日一早,陶云蔚便带着陶新荷亲去了温家探望已卧病了几日的温七姑娘。
温家人对此十分意外,态度也相当热情,言辞间亦表达了歉意和对陶新荷的关切。
陶云蔚与温家大娘子说话的时候,陶新荷就去了温七姑娘的闺房探望她。
温七姑娘是真的病了。
“原是该我亲自上门找你赔罪的,”她感动又歉疚地看着陶新荷,忍不住红了眼圈儿,“没想到却是你来看我。”
连声音都还有些沙哑。
陶新荷看她这短短几天就像是瘦了一圈的样子,也不禁感到同情,安慰她道:“此事也非你之过,我并不曾怪你,你不要太放在心上了,仔细养好了身体才最重要,等你好了我们一道约着玩儿啊。”
温七姑娘睫毛一颤,眼泪倏地便掉了下来。
她这几日身体不适,又担着惊受着怕,家里人虽然这回也恼极了徐氏,可脸上那股难以掩饰的担虑她也看在眼中,心中愁苦难得纾解。此时听陶新荷这样一说,她顿时再难控制,哭着便倾诉起来:“我、我那日原本便不想去的,阿娘怕我哪里做得不好惹她反感,还特意让身边的嬷嬷陪了去,可谁想到……”
陶新荷忙接了侍女递来的手巾塞给她抹泪,一边安慰,一边小心问道:“我看徐大姑娘瞧着也没有什么,怎地你们事先便这么防着她?”
温七姑娘哽咽道:“她瞧着是没有什么,可、可她那个庶妹的事,外头一直有传言是她所为,而且与徐家走得近的,也多少都知道些她不喜欢别人与她争论的性子,所以我那日也不敢多说……”
“庶妹?”陶新荷佯作狐疑,心有忐忑的样子道,“我们家来金陵时短,倒不曾听说过。”
侍女递了茶过来,温七姑娘低头含了一口,咽下去时神情颇有些艰难的样子,缓了缓,才又低了声音说道:“她有个庶出的妹子,只比她小两岁,三年前与温县黄氏家的郎君定了亲,可没多久就传出来说这位徐二姑娘受了风寒,又于病中误伤自己,打翻茶水烫着了脸,再之后,婚事自然是不了了之,人据说也受了刺激,被送去庵堂休养了。”
陶新荷心下大骇。
待转头从温家出来,她便将自己从温七姑娘这里听到的消息都告诉了陶云蔚:“……阿伶说徐大姑娘这庶妹是她父亲爱妾所出,大约是因只有两个女儿,所以比起家里多的儿子,反而是这两个女孩最受宠爱。据说有次徐大姑娘生辰,徐老爷给订做了个镯子,她第二日生辰宴上还戴着,后来徐二姑娘见了说好看,徐老爷二话不说又给订做了个一样的,再后来就没人再见过徐大姑娘戴过那镯子。”
陶云蔚沉吟未语。
“阿姐,”陶新荷问道,“你让我向阿伶打听这些,可是要让徐大姑娘自己知难而退?”
陶云蔚淡淡笑了笑:“她自己做过什么事,心里又不是没数,怎会怕我们威胁?不过是仗着崔家在背后支持这桩婚事罢了,只要我们点了头,她随时都又能再换一副面孔。”
就像她对待温家的态度一样。
“我们去崔园。”陶云蔚如是吩咐道。
崔太夫人刚刚午睡了起来,便从莲追口中得知陶云蔚已于半盏茶之前到了福安堂,此时正在门前廊上站着等候,一直没有离开。
“婢子原本是请了陶大姑娘去偏室用茶的,”莲追道,“但她亦说无妨。”
崔太夫人听了,点点头道:“让她进厅中等候吧。”
莲追应喏而去。
“姿态做得这般谦卑,看来是替她兄长求举荐的。”崔太夫人随口对管嬷嬷笑罢,又由着莲华给她整了整仪容,这才不紧不慢地摇着缂丝扇走了出去。
她见着陶云蔚的的时候,发现对方额上都还渗着细汗。
陶云蔚朝着她端端施了一礼。
崔太夫人抬了抬扇子,示意对方不必多礼,又含笑问道:“大娘这么急着过来,是有什么要紧事?”
言罢,她转头问陶伯珪:“你不是与阿爹在一起么?”
陶伯珪道:“阿爹让我来找阿兄过去一道参加雅集!”
陶云蔚点点头:“那你们快去吧,莫让阿爹久等。”
陶伯珪立刻就把他阿兄给拉走了,后者原本也觉得自己不便久留,所以也就顺势与徐氏道了辞。
陶云蔚没有让兄弟留下的意思,徐氏自然不好再追着陶伯璋说话,只能作罢。
“你身上才受了伤怎地还出来走动?”陶云蔚忽然先开了口,说道,“小心受了风,内寒外伤,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言罢,抬头对嫣红道,“还不赶紧扶你家大姑娘回去歇着?”
徐氏听出她这是想打发自己,便道:“无事,今日不来见着大娘,我心中难安。”
陶云蔚叹了口气,说道:“不过一点意外,你是如此,那温家七姑娘也是如此,竟都病了一场,我家三娘却还能跑能跳,要说不好意思,应是我对你说才是了。”
徐氏不由微怔,一时拿不准陶云蔚提起温氏女是何意,莫非陶家的意思是想大事化小?可若温家此时也得了陶家的谅解,那岂不是她也得去给温家表示番好意了?
不然传出去便是她理亏了。
可将来陶、徐两家才应该是同气连枝,按理说陶家姐妹应该与她站在同一线才是,至少此时在温家的事情上于情于理都该如此。
徐氏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陶云蔚,于是说道:“我与你相见如故友,自是看重你们姐妹的。至于温家女郎,”她说,“大约是觉得自己失手烫伤三娘,所以吓着了吧。”
并不是她的责任。
陶云蔚淡淡笑了笑,没说什么,转开了话题道:“原本担心你受风,本该请了你一道回家去说话的,只是我那里还有客人,不好留你,只能改日再去探望。”
徐氏愣了下,问道:“你们今日是与别人结伴来的?”
陶云蔚笑而未答,只亲自伸手来扶了她起身,说道:“小心些,我送你。”
徐氏一脸无语。
她不禁有些后悔先前夸大了些身上的不适,但事已至此,她总不好三番两次厚着脸皮留下来,只能由着陶云蔚亲送了她回到马车上。
徐氏忽然想起什么:“那我给三娘送的这些东西……”
然而她伸出头去喊陶云蔚的时候,对方却早已头也不回地带着侍女走了,像是很急着回去似地。
徐氏不免心生狐疑,于是留了人吩咐道:“盯着看看陶家今日结伴来的客人是谁。”
次日,即六月初一,大宗学选录正式开始。
考试时间一共四天,一科一日。而结果将在随后的四天里分批公布,也就是说最晚在六月初八所有考生就都会知道自己是否通过考校,包括那额外的两个举荐名额。
陶伯璋和陶伯珪报考的都是史学,所以都在初一这天考试。
当日兄弟两个考完了回来,陶伯璋神色如常看不出什么来,陶伯珪倒是一派轻松,待陶爹一问,陶伯珪才道:“先生当场抽的题目,考的是‘赵晋之会’。”
陶爹好奇道:“就这四个字?怎么考?”
“就让我们随便答。”陶伯珪道,“我就写了篇论述,说那晋王是个宠幸外戚的傻子,赵王也是个假仁义的骗子。”
陶从瑞一脸无语。
陶云蔚在旁边听着,不由笑出了声。
陶新荷道:“很好,狗子,不愧是你。”
陶从瑞担忧道:“你平日里在家中说一说自家观点便罢,既是考校,还是随一随主流为好吧?这样难得的机会,万一因此为先生所弃,岂不是白浪费了你阿姐的心意?”
“无事,阿爹。”不待小弟说话,陶云蔚已笑笑道,“先生既是让随便答,那自然怎样都答得,自来拜师亦是择师,合得来的才有那师生缘分,彼此勉强不得。”
陶从瑞无奈,转问陶伯璋道:“那你呢,又是如何作答的?”
陶伯璋笑得坦然:“我不及阿珪擅长评史,只就蒙山大战分析了一番双方优劣。”
“阿兄后来讲给我听了,写得特别好!”陶伯珪迫不及待地道,“而且我大概打听了一下,目前所知与阿兄写同样题材的只有不超过三个,我若是先生,至少也得在他们几个里挑一个出来,阿兄胜算极大!”
众人听了都不禁十分高兴。
陶伯璋含蓄地道:“也不好这样说,总之尽力了,且等等结果吧。”
陶云蔚见兄长羞赧之中亦明显带了几分信心和期待的神情,心下失笑之余,也充满了希望。
然而当六月初四史学考校结果公布的时候,陶家人却大为意外。
入选名单上陶姓之人只有一个——
陶伯珪。
第50章 直言
陶伯璋自回来之后便显得情绪有些低落,话也没有怎么说。
陶伯珪见状不免心中有些忐忑,主动找了陶云蔚表示自己不需要家里帮他庆祝什么,还问她应该如何宽解兄长:“阿兄虽说让我不要乱想,可我看得出来他心里不好受。”
陶云蔚也觉得有些奇怪,自家兄长的性格她是清楚的,就算是兄弟两个只一人中选,他心有失落是正常,但却不该是这样的表现才是,就连苟儿都看出来了他心情不好。
况他又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人,苟儿能入选,他必定也是真心为小弟高兴的。
她并没有陶伯珪身为当事人的那种小心翼翼,转头直接去找了长兄,开门见山地便直问道:“阿兄,你心里有什么事莫不要瞒着家里人,苟儿看出你郁郁不乐,连自己中选都不敢高兴,生怕你会因此对他有隔阂,难道你希望如此么?这大宗学考校本就不易,这回不行,下次再试过就好了。”
陶伯璋一愣,当即说道:“你们莫要胡思乱想,与他没有什么关系。”
陶云蔚立刻抓住了他话中关键,问道:“那是与谁有关?”
陶伯璋没有说话。
“阿兄?”她又唤了他一声。
半晌,陶伯璋才正色对她说道:“我告诉你,但你不要为此事再去崔家求什么,莫去打那举荐名额的主意,我不需要。”
陶云蔚听出他言语间的抗拒,虽不知起因,但也明白兄长的心意,于是坦然道:“你放心,若是咱家一个也没中,说不定我还要琢磨着去讨个人情,可现在苟儿中了,我自也不好再要求多的。”
否则对二娘、对他们家都并不是好事。
陶伯璋听她这么说,才点了点头,又微顿了顿,方开口说道:“其实名录公布的时候我虽有些失落,但也觉得应是自己才不如人,往后再更努力些便是。可是……后来我却听见其中一个入选的崔氏本族儿郎在与旁人说他的作答内容,竟与我写的相差无几。”
陶云蔚蓦地一怔。
“我不知为何会如此,但实难相信其中没有蹊跷。”他涩然地笑了一笑,“大概崔家也不希望我和阿珪兄弟二人一起入选吧,所以只肯给我们一个名额。”
陶云蔚倏然抬眸。
陶伯璋疑惑道:“怎么了?”
“兄长恐怕说对了,崔家这么做,舞弊在其次,最主要便是针对咱们家——针对你。”她沉声说道,“不管你答得好还是不好,他们都只会让阿珪入选。”
陶伯璋愣了愣,思忖之后忽然反应过来:“难道是因为我们与徐家的事?”他说着,自己都不免感到难以置信,“就为了这个,堂堂建安崔氏就如此作为?”
陶云蔚不以为然地凉笑了一声:“这也没什么稀罕。”言罢,她又忖道,“我原以为崔太夫人若从徐氏那边知道了我们与杜大娘子有往来,应该多少能看出我们家对她强要安排徐家与我们联姻的不满。此番本就是徐氏理亏在先,她便是不在大宗学选录之事上另做一番安抚,也至少该换了徐家另找人选。没想到她倒是给了咱们家安抚,但却是一边安抚,一边直接打压了你,若不是那顶了你中选的人得意忘形、招摇显摆,恐怕我们还蒙在鼓里——而下一步,不管我们是想要崔家手上的举荐名额,还是就此作罢,你都势必有所牺牲。”
要前者,他们就得在陶、徐联姻上做出主动;选后者,那陶伯璋自然就没了入大宗学的机会。
思及此,陶云蔚皱了皱眉,说道:“阿珪年纪小,成才也尚需时日,崔家拿他来给咱们家安抚,自然是比扶持一个尚未拴住的你稳当。再者,万一你们两个因此生出些什么隔阂来,陶家人自己心不齐了,于他们也是好事。”
陶伯璋气道:“崔家此举未免用心太过狭隘!”
“阿兄,你给我句准话,你心里对和徐家的婚事是怎么想的?来日莫要反反复复,累己累人。”陶云蔚此时反倒异常的冷静。
陶伯璋想也不想地便道:“此事绝无可能,我大不了另寻出路,也绝不因此受人拿捏,更不会让全家不得安宁。”
“有你这句话便好。”陶云蔚颔首,“我知道如何做了。”
翌日一早,陶云蔚便带着陶新荷亲去了温家探望已卧病了几日的温七姑娘。
温家人对此十分意外,态度也相当热情,言辞间亦表达了歉意和对陶新荷的关切。
陶云蔚与温家大娘子说话的时候,陶新荷就去了温七姑娘的闺房探望她。
温七姑娘是真的病了。
“原是该我亲自上门找你赔罪的,”她感动又歉疚地看着陶新荷,忍不住红了眼圈儿,“没想到却是你来看我。”
连声音都还有些沙哑。
陶新荷看她这短短几天就像是瘦了一圈的样子,也不禁感到同情,安慰她道:“此事也非你之过,我并不曾怪你,你不要太放在心上了,仔细养好了身体才最重要,等你好了我们一道约着玩儿啊。”
温七姑娘睫毛一颤,眼泪倏地便掉了下来。
她这几日身体不适,又担着惊受着怕,家里人虽然这回也恼极了徐氏,可脸上那股难以掩饰的担虑她也看在眼中,心中愁苦难得纾解。此时听陶新荷这样一说,她顿时再难控制,哭着便倾诉起来:“我、我那日原本便不想去的,阿娘怕我哪里做得不好惹她反感,还特意让身边的嬷嬷陪了去,可谁想到……”
陶新荷忙接了侍女递来的手巾塞给她抹泪,一边安慰,一边小心问道:“我看徐大姑娘瞧着也没有什么,怎地你们事先便这么防着她?”
温七姑娘哽咽道:“她瞧着是没有什么,可、可她那个庶妹的事,外头一直有传言是她所为,而且与徐家走得近的,也多少都知道些她不喜欢别人与她争论的性子,所以我那日也不敢多说……”
“庶妹?”陶新荷佯作狐疑,心有忐忑的样子道,“我们家来金陵时短,倒不曾听说过。”
侍女递了茶过来,温七姑娘低头含了一口,咽下去时神情颇有些艰难的样子,缓了缓,才又低了声音说道:“她有个庶出的妹子,只比她小两岁,三年前与温县黄氏家的郎君定了亲,可没多久就传出来说这位徐二姑娘受了风寒,又于病中误伤自己,打翻茶水烫着了脸,再之后,婚事自然是不了了之,人据说也受了刺激,被送去庵堂休养了。”
陶新荷心下大骇。
待转头从温家出来,她便将自己从温七姑娘这里听到的消息都告诉了陶云蔚:“……阿伶说徐大姑娘这庶妹是她父亲爱妾所出,大约是因只有两个女儿,所以比起家里多的儿子,反而是这两个女孩最受宠爱。据说有次徐大姑娘生辰,徐老爷给订做了个镯子,她第二日生辰宴上还戴着,后来徐二姑娘见了说好看,徐老爷二话不说又给订做了个一样的,再后来就没人再见过徐大姑娘戴过那镯子。”
陶云蔚沉吟未语。
“阿姐,”陶新荷问道,“你让我向阿伶打听这些,可是要让徐大姑娘自己知难而退?”
陶云蔚淡淡笑了笑:“她自己做过什么事,心里又不是没数,怎会怕我们威胁?不过是仗着崔家在背后支持这桩婚事罢了,只要我们点了头,她随时都又能再换一副面孔。”
就像她对待温家的态度一样。
“我们去崔园。”陶云蔚如是吩咐道。
崔太夫人刚刚午睡了起来,便从莲追口中得知陶云蔚已于半盏茶之前到了福安堂,此时正在门前廊上站着等候,一直没有离开。
“婢子原本是请了陶大姑娘去偏室用茶的,”莲追道,“但她亦说无妨。”
崔太夫人听了,点点头道:“让她进厅中等候吧。”
莲追应喏而去。
“姿态做得这般谦卑,看来是替她兄长求举荐的。”崔太夫人随口对管嬷嬷笑罢,又由着莲华给她整了整仪容,这才不紧不慢地摇着缂丝扇走了出去。
她见着陶云蔚的的时候,发现对方额上都还渗着细汗。
陶云蔚朝着她端端施了一礼。
崔太夫人抬了抬扇子,示意对方不必多礼,又含笑问道:“大娘这么急着过来,是有什么要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