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白天总是尤其漫长,就连入夜后天也不急得黑下来。
几声犬吠打乱了夜中的寂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那是对之前有节奏地敲门声的回应。
陈石佬看着门外的那人,又借着灯光仔细的打量了一番,只是觉得眼熟,好一阵才认了出来。
“这不是大舅么?快赶紧进屋来。”
陈石佬将来人引入房中,将汽灯拨了一拨,房间顿时便亮了起来,这灯还是陈禄用这段时间的工钱和奖金新买得的,很是花费了不少,但因为能在夜中看书,贵点也是值得。因为学校都有免费使用的汽灯,这一具便被留在了家中,也就难怪来人看到了这灯便乍舌不已。
陈石佬心下正在疑惑,早不来晚不来,怎么这时亲戚找上了门来。正好李氏此时正在里间忙碌,听到声音也出来看问。
“三娘来得正好,快来看看这是谁来了。”老婆的出现正好解决了陈石佬的应对。
李氏愣在门口看了几眼,不敢确认,最后怯生生的问道:“哥哥?”
陈石佬乐呵呵的招呼着浑家搬来椅子,又帮着将来人背上那一包东西给放了下来。
李景明接过帕子擦了把汗,直直的坐在椅子上,冲着两人发笑。
“一直只晓得大舅你也在婆罗洲,却是久没有寻见,这是多少日子没看着人了。”
“哪里是多少日子,快有两年了吧,哥哥你倒是清减了许多。”李氏没好气的埋怨了一声丈夫,责怪着陈石佬言语中的怠慢。
李三娘的这个娘家哥哥比陈石佬一家早两年就到了婆罗洲,只听说一直在这边淘金,去年给家里捎过一回信,说在这边还算过得,只要肯干,便能有个生计,故而才让陈石佬也动了下南洋的心思。
只是到了此地儿子便得了一场大病,全家因此又卷进了是非,便再没有动过去寻这个哥哥的心思。毕竟只听说这个哥哥在断手河那边淘金,却并不清楚具体的地方,婆罗洲又最是地广人稀,出了城外便多狼虫虎豹,实在也是危险。
只是今日这位久未谋面的娘家人却突然造访,实在是让人喜出望外,没有什么比着他乡遇亲更让人欢喜,不待陈石佬吩咐,李三娘便又去了后厨端来果子和米酒。
“仓促间准备不得什么,哥哥将就用些。”
李景明却不急着落座,只把包袱打开,见那里面都是些土产,有些却是此地不多见的。
“也是刚刚打听到你们也在文莱,正好前两日与弟兄们抓到的一头野猪,将一扇腿带了来,比不得福建老家的风味,也算是荤腥。”
也不管两口子如何答话,陈石佬的这个大舅子自顾自的继续整理。
“还有这一包核桃,是家里从福建老家捎来的,三娘想来也是好久没吃上这口了吧。”
陈石佬早搬过来一把椅子也陪坐在旁,忙接过东西交给李氏,复又劝道:“不知大舅是从哪里过来,想是赶了不少路。”
李景明摆摆手,先是看了看陈石佬家中的摆设,心中顿时有了底,唇上的两撇胡子都跟着笑了起来,“不远不远,如今又不在断手河厮混了,科塔巴图过来也近便得很。”
“就是哥达央河边那个科塔巴图?”这回换成了陈石佬一愣。
“方圆几十里,除了那个科塔巴图还能有哪个?”李景明依然说得不咸不淡。
倒是李三娘有些惊讶,“原先在那边淘金的不都是哥达央部的人么?怎么现在倒把地盘让出来了?”
陈石佬听了,马上便卖弄起在港中的见闻,“三娘你说的都是哪年的黄历了?自从跟首长们见了仗,如今哥达央部的蛮子哪个不是老实做人?”
李景明也道:“妹夫说得正是,也不瞒mei mei知道,我和几个同乡的弟兄是前半个月才到的这里,正好听有人说起似在港中见过外甥,这才找了过来。咱们同在福建乡里的几个,mei mei妹夫应都认得,丁家三兄弟,还有赵忠和林五如今都在首长那里做事,科塔巴图那里倒是已经改了名字,按告示上说,叫作了克达乡。”
就听正听得仔细的陈石佬感叹了起来,“也亏你能找到这里。”
其实陈家也是沾了陈禄的光,第一批的归化民已经住进了新建的统一宿舍,两层的小楼都是联排而立,像陈家这样一家四口的也就分到一个小小的两居室,但比起过去住的窝棚,已经不知强了多少。砖石垒砌的房舍相较起来更加能避寒暑,比起那等没遮拦的竹篾木板搭就的‘房子’住起来也舒服得多。
房子当然也不是白给,都是从汇丰行贷款出来的,只是因为已经全家归化,给陈家的利息自然是格外照顾,这样的一套房子,只按成本折算,房款最多分三十年付讫,才两分的利钱,简直就如白给一般。以陈家目前的收入,虽然应付起来也算紧张,终归却是比原先好过得多,而且如今大宋的势力越来越盛,只要跟着首长们走下去,不愁没个更好的出路。
只是陈家搬到此地也不过才五六天光景,这位远道而来的大舅就能找到此地,也是凑巧。
就听李景明只是没口子的夸赞,“这都是mei mei妹夫的好造化,能得首长们看顾。”
陈石佬笑着自谦道:“只是混个生计,哪里想得这许多。”
“生计?”李景明呵呵一笑,道:“妹夫都不知道外面是如何说咱们这等归化民的?”
陈石佬听了便又是一惊,“哥哥你也归化大宋了?”
给首长们做事归做事,那是照算工钱,但归化便有所不同,往大了说是成了大宋子民,可仔细算来,也可以说是成了首长们的家奴。虽然随着官军在东西两路的大捷,选择成为归化民的越来越多,但毕竟时间还不算长,以绝对数量算来,总的人数其实还在两可,故而照这话说,自己的这位大舅投奔首长不过半月便已经归化,也算是够快了。
就听李景明半是解释的答道:“没有良民的告身,这大晚上的我如何能进得你们这里。”
陈石佬此时才又仔细打量起这位老婆娘家的大舅,只道是哪里看着奇怪,原来比起几年前见时,头发的确是短了不少,只是夜中灯光所限,先前并没看得真切。看来自己这个亲戚还真是归化了大宋,‘剃发易服’可是每个归化民都要经历的,不如此似乎不能表明心迹,但是本地的汉人也好还是土人也罢,似都不在意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首长一句话,说剃也就剃了。
被元老们戏称为良民证的告身,与曾经的那个大宋不同,不光是官员的文字证明,而是成了普通归化民的**件。因为和后世的**还有差别,材料也不可能做得到标准,只能以纸质代替,但在这干下民眼中看来也还是做工精良了。
这一处归化民的住宅区可是设有围墙的,进出都要派驻警在门口登记,虽然尚未归化的人员也并非全不让进,但他李景明一个外路人,又无人带领,没有这告身想要进来还真是一桩难事。
听见哥哥说有了告身,李三娘也是掩不住的惊讶,李景明却不以为意,“可惜我从龙太晚,等听到消息从断手河过来投奔又耽误了许多功夫,好在如今也算安顿下了。”
李氏不以为意,掩不住心中的快慰:“只要人平安就好,难得在这异国还能与家人团聚。”
“三娘你说哪里话,这哪里就成了异国了?首长们平日是如何教的?”连续的问话让李氏好不尴尬,因为陈禄得了首长看重,如今陈石佬无论家里家外,走路都挺直了腰板,最忌讳的便是听人说大宋的不好。
李景明却不理会,打了房中一眼,关切地问道,“外甥这么早便睡下了?”
年后陈禄的一场重病他也是刚刚听人说了,虽然是已经大好,总归不太放心。
陈石佬也不隐瞒,“阿禄鸡如今跟着傅首长,每日忙得脚不沾地,这些日子总是宿在学堂。”
李景明听了便又是感叹,“还是mei mei的命好,外甥这就算是从龙了,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世人并不蠢笨,以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宋人的实力也能了解了个大概,能够早早搭上首长们的大船,除了羡慕还能如何?也好在这位走了运的年轻人是自家的外甥,总算好处没落给外人。陈禄当初在港口惹出的事情,来龙去脉,李景明都打问得清楚,这机缘还当真是求不来的。
“什么命好不好的,如今这世道,能安安生生过活就是最好。”
“对了,外甥女也在学堂?我听说首长的学堂都是要吃住在一起的。”
宋人的学校无论男子女子都要上学的事情李景明也是早已知晓,听说不光管吃管住,学得好的还有贴补,从来没听说过的好事,他倒是正有心思将自家的子女也送去学校,是以今日问得便仔细了些。
“这倒没有,闽娘年纪小,又是女儿家,首长准她每日回家来住。”李氏一边添酒便一边解释起来。
“哦。”李景明又朝里屋望了一眼,似有犹疑地问道:“这么早就睡下了?”
“闽娘跟她哥哥一样身子弱,已经病了有好几天了。”
“这病不打紧吧?”李景明马上关切的问到。
三娘倒是反过来宽慰起李景明:“不打紧,医院中的首长看过了,说只是寻常的风症,还是这两日天气太热,小孩子受不住。不过再有两日也该大好了,这几日上学不打紧,就是叮嘱着要多歇息,今日回来吃过了饭便早早睡下了。”
李景明听了笑道:“不是疫症就好,这南洋就是瘴痢太多,方才进门时看外面就有一家似乎是死了人。”
陈石佬听了脸便沉了下来,“是沈家的小儿子,听说是得了痘疮,病起得急,这才几天人就没了。”
李氏也被触动了心事,“这几日我也在担心,我家这两个身子都弱,这进进出出的,真染上了痘疮可如何是好。”
“痘疮?说来还真是凑巧。”
李景明呵呵的笑了一声,话语中却听不出心情,倒像是自嘲一般,让自己的mei mei妹夫将心提到了嗓子眼,齐声问到。
“哥哥家中也有人发了病?”
几声犬吠打乱了夜中的寂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那是对之前有节奏地敲门声的回应。
陈石佬看着门外的那人,又借着灯光仔细的打量了一番,只是觉得眼熟,好一阵才认了出来。
“这不是大舅么?快赶紧进屋来。”
陈石佬将来人引入房中,将汽灯拨了一拨,房间顿时便亮了起来,这灯还是陈禄用这段时间的工钱和奖金新买得的,很是花费了不少,但因为能在夜中看书,贵点也是值得。因为学校都有免费使用的汽灯,这一具便被留在了家中,也就难怪来人看到了这灯便乍舌不已。
陈石佬心下正在疑惑,早不来晚不来,怎么这时亲戚找上了门来。正好李氏此时正在里间忙碌,听到声音也出来看问。
“三娘来得正好,快来看看这是谁来了。”老婆的出现正好解决了陈石佬的应对。
李氏愣在门口看了几眼,不敢确认,最后怯生生的问道:“哥哥?”
陈石佬乐呵呵的招呼着浑家搬来椅子,又帮着将来人背上那一包东西给放了下来。
李景明接过帕子擦了把汗,直直的坐在椅子上,冲着两人发笑。
“一直只晓得大舅你也在婆罗洲,却是久没有寻见,这是多少日子没看着人了。”
“哪里是多少日子,快有两年了吧,哥哥你倒是清减了许多。”李氏没好气的埋怨了一声丈夫,责怪着陈石佬言语中的怠慢。
李三娘的这个娘家哥哥比陈石佬一家早两年就到了婆罗洲,只听说一直在这边淘金,去年给家里捎过一回信,说在这边还算过得,只要肯干,便能有个生计,故而才让陈石佬也动了下南洋的心思。
只是到了此地儿子便得了一场大病,全家因此又卷进了是非,便再没有动过去寻这个哥哥的心思。毕竟只听说这个哥哥在断手河那边淘金,却并不清楚具体的地方,婆罗洲又最是地广人稀,出了城外便多狼虫虎豹,实在也是危险。
只是今日这位久未谋面的娘家人却突然造访,实在是让人喜出望外,没有什么比着他乡遇亲更让人欢喜,不待陈石佬吩咐,李三娘便又去了后厨端来果子和米酒。
“仓促间准备不得什么,哥哥将就用些。”
李景明却不急着落座,只把包袱打开,见那里面都是些土产,有些却是此地不多见的。
“也是刚刚打听到你们也在文莱,正好前两日与弟兄们抓到的一头野猪,将一扇腿带了来,比不得福建老家的风味,也算是荤腥。”
也不管两口子如何答话,陈石佬的这个大舅子自顾自的继续整理。
“还有这一包核桃,是家里从福建老家捎来的,三娘想来也是好久没吃上这口了吧。”
陈石佬早搬过来一把椅子也陪坐在旁,忙接过东西交给李氏,复又劝道:“不知大舅是从哪里过来,想是赶了不少路。”
李景明摆摆手,先是看了看陈石佬家中的摆设,心中顿时有了底,唇上的两撇胡子都跟着笑了起来,“不远不远,如今又不在断手河厮混了,科塔巴图过来也近便得很。”
“就是哥达央河边那个科塔巴图?”这回换成了陈石佬一愣。
“方圆几十里,除了那个科塔巴图还能有哪个?”李景明依然说得不咸不淡。
倒是李三娘有些惊讶,“原先在那边淘金的不都是哥达央部的人么?怎么现在倒把地盘让出来了?”
陈石佬听了,马上便卖弄起在港中的见闻,“三娘你说的都是哪年的黄历了?自从跟首长们见了仗,如今哥达央部的蛮子哪个不是老实做人?”
李景明也道:“妹夫说得正是,也不瞒mei mei知道,我和几个同乡的弟兄是前半个月才到的这里,正好听有人说起似在港中见过外甥,这才找了过来。咱们同在福建乡里的几个,mei mei妹夫应都认得,丁家三兄弟,还有赵忠和林五如今都在首长那里做事,科塔巴图那里倒是已经改了名字,按告示上说,叫作了克达乡。”
就听正听得仔细的陈石佬感叹了起来,“也亏你能找到这里。”
其实陈家也是沾了陈禄的光,第一批的归化民已经住进了新建的统一宿舍,两层的小楼都是联排而立,像陈家这样一家四口的也就分到一个小小的两居室,但比起过去住的窝棚,已经不知强了多少。砖石垒砌的房舍相较起来更加能避寒暑,比起那等没遮拦的竹篾木板搭就的‘房子’住起来也舒服得多。
房子当然也不是白给,都是从汇丰行贷款出来的,只是因为已经全家归化,给陈家的利息自然是格外照顾,这样的一套房子,只按成本折算,房款最多分三十年付讫,才两分的利钱,简直就如白给一般。以陈家目前的收入,虽然应付起来也算紧张,终归却是比原先好过得多,而且如今大宋的势力越来越盛,只要跟着首长们走下去,不愁没个更好的出路。
只是陈家搬到此地也不过才五六天光景,这位远道而来的大舅就能找到此地,也是凑巧。
就听李景明只是没口子的夸赞,“这都是mei mei妹夫的好造化,能得首长们看顾。”
陈石佬笑着自谦道:“只是混个生计,哪里想得这许多。”
“生计?”李景明呵呵一笑,道:“妹夫都不知道外面是如何说咱们这等归化民的?”
陈石佬听了便又是一惊,“哥哥你也归化大宋了?”
给首长们做事归做事,那是照算工钱,但归化便有所不同,往大了说是成了大宋子民,可仔细算来,也可以说是成了首长们的家奴。虽然随着官军在东西两路的大捷,选择成为归化民的越来越多,但毕竟时间还不算长,以绝对数量算来,总的人数其实还在两可,故而照这话说,自己的这位大舅投奔首长不过半月便已经归化,也算是够快了。
就听李景明半是解释的答道:“没有良民的告身,这大晚上的我如何能进得你们这里。”
陈石佬此时才又仔细打量起这位老婆娘家的大舅,只道是哪里看着奇怪,原来比起几年前见时,头发的确是短了不少,只是夜中灯光所限,先前并没看得真切。看来自己这个亲戚还真是归化了大宋,‘剃发易服’可是每个归化民都要经历的,不如此似乎不能表明心迹,但是本地的汉人也好还是土人也罢,似都不在意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首长一句话,说剃也就剃了。
被元老们戏称为良民证的告身,与曾经的那个大宋不同,不光是官员的文字证明,而是成了普通归化民的**件。因为和后世的**还有差别,材料也不可能做得到标准,只能以纸质代替,但在这干下民眼中看来也还是做工精良了。
这一处归化民的住宅区可是设有围墙的,进出都要派驻警在门口登记,虽然尚未归化的人员也并非全不让进,但他李景明一个外路人,又无人带领,没有这告身想要进来还真是一桩难事。
听见哥哥说有了告身,李三娘也是掩不住的惊讶,李景明却不以为意,“可惜我从龙太晚,等听到消息从断手河过来投奔又耽误了许多功夫,好在如今也算安顿下了。”
李氏不以为意,掩不住心中的快慰:“只要人平安就好,难得在这异国还能与家人团聚。”
“三娘你说哪里话,这哪里就成了异国了?首长们平日是如何教的?”连续的问话让李氏好不尴尬,因为陈禄得了首长看重,如今陈石佬无论家里家外,走路都挺直了腰板,最忌讳的便是听人说大宋的不好。
李景明却不理会,打了房中一眼,关切地问道,“外甥这么早便睡下了?”
年后陈禄的一场重病他也是刚刚听人说了,虽然是已经大好,总归不太放心。
陈石佬也不隐瞒,“阿禄鸡如今跟着傅首长,每日忙得脚不沾地,这些日子总是宿在学堂。”
李景明听了便又是感叹,“还是mei mei的命好,外甥这就算是从龙了,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世人并不蠢笨,以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宋人的实力也能了解了个大概,能够早早搭上首长们的大船,除了羡慕还能如何?也好在这位走了运的年轻人是自家的外甥,总算好处没落给外人。陈禄当初在港口惹出的事情,来龙去脉,李景明都打问得清楚,这机缘还当真是求不来的。
“什么命好不好的,如今这世道,能安安生生过活就是最好。”
“对了,外甥女也在学堂?我听说首长的学堂都是要吃住在一起的。”
宋人的学校无论男子女子都要上学的事情李景明也是早已知晓,听说不光管吃管住,学得好的还有贴补,从来没听说过的好事,他倒是正有心思将自家的子女也送去学校,是以今日问得便仔细了些。
“这倒没有,闽娘年纪小,又是女儿家,首长准她每日回家来住。”李氏一边添酒便一边解释起来。
“哦。”李景明又朝里屋望了一眼,似有犹疑地问道:“这么早就睡下了?”
“闽娘跟她哥哥一样身子弱,已经病了有好几天了。”
“这病不打紧吧?”李景明马上关切的问到。
三娘倒是反过来宽慰起李景明:“不打紧,医院中的首长看过了,说只是寻常的风症,还是这两日天气太热,小孩子受不住。不过再有两日也该大好了,这几日上学不打紧,就是叮嘱着要多歇息,今日回来吃过了饭便早早睡下了。”
李景明听了笑道:“不是疫症就好,这南洋就是瘴痢太多,方才进门时看外面就有一家似乎是死了人。”
陈石佬听了脸便沉了下来,“是沈家的小儿子,听说是得了痘疮,病起得急,这才几天人就没了。”
李氏也被触动了心事,“这几日我也在担心,我家这两个身子都弱,这进进出出的,真染上了痘疮可如何是好。”
“痘疮?说来还真是凑巧。”
李景明呵呵的笑了一声,话语中却听不出心情,倒像是自嘲一般,让自己的mei mei妹夫将心提到了嗓子眼,齐声问到。
“哥哥家中也有人发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