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好不容易连上线的结果是这样,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俱是沮丧和不敢置信。
大概是憋屈的劲头要个地方发泄,几个孩子对着一开始喊着“不上学”的孩子发起了火。
“你不想上学我们还要上,你吓我们爸妈做么事!”
在杜若他们猝不及防间,一个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对他踹了过去,那孩子一个踉跄直接跪趴到了地上。
眼见着要打起来,杜若和苏丽连忙去拦,但这个年纪的孩子和大人也差不了多少了,农村的孩子打架也粗野,苏丽好心去拉地上的孩子,还差点被扑倒。
最后是张校长拿着大棒子冷着脸进了屋,才中止了这场骚动。
原本应该温馨的画面,最终以一场闹剧结束,因为张校长拿大锁链锁了多媒体教室,这一天孩子连上课都一副忐忑不安的样子,完全静不下心来。
放了学,张校长把大门一锁,冷着脸将老师们喊到办公室。
“你们搞的这个什么不要钱的网络电话,我个人还是支持的,可是这几天试着搞这个搞的人心浮动,我觉得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最好都冷静几天。”
他皱着眉头说,“已经有家长和我反应,这几天孩子在家里哭着喊着不读书,要去外面找爸妈!”
老师们没想到只是视频而已,会造成这样的结果,面面相觑。
“像今天这个事,有不愿意和孩子们见面的家长,就不该勉强的!我们这里情况复杂,总有见不到父母面的,像马珍珍的妈妈,谁能联系的到?其他孩子都和爸妈打什么网络电话,就她没有,她回家要不要闹?”
有钱又有上进心的如“刘叔”这样的,早早就换了手机,学会了如何在大城市生存,早有了把孩子接出去的心思,当然会关心自己的孩子,其他几十个一开始就通过了微信申请请求的家长也多半是出去打工的人里“混”的好点的。
那些混的差的,根本不愿意和家里孩子联系,因为知道联系了也给不了孩子什么,只会让对方更失望。
张校长越想头越痛,开始后悔任由几个老师折腾,“说句不好听的话,孩子长这么大了,读几年级都不知道,能有几句话讲?翻过来覆过去就那么几句,‘吃饭了吗?’‘有没有好好读书’,我都会背了!”
其实留守儿童和父母一年都见不到一面,若论感情,能有多少?“父母”更多的像是一个可触却不可及的符号而已。
可没有人愿意自己的人生是缺失的,小孩子并不能理解什么是赚钱,什么是学区房,什么是九年义务制教育,他们只觉得爸妈是因为没有钱,所以不要他们。
既然如此,那就不读书,不花钱,出去打工,一家子就能团聚。
但对于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能负担他们自己的生活就已经很艰难了,再来个孩子根本没人能带,他们自己就住在流动工棚和临时宿舍里,孩子是住不了的,而孩子年纪太小即使打工也没人要,多个人还多张嘴,不如留在老家,还有地种,学校也包饭。
与其说他们是怕孩子看到父母越看越想,更不如说是在逃避一种责任,慌慌张张地拒绝了孩子沟通的要求。
孩子们不会懂这些,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正确的疏导,他们只会更加怨恨父母、怨恨家庭、怨恨学校,以致于怨恨整个社会。
被张校长这么一“剖析”,几个老师脸色也沉重起来。
“其实我也注意到了,有几个孩子最近上课根本没心思听,一直魂不守舍的。”秦朗难过地话都说不出来,“我问了其他人,他们都是联系不到父母的孩子。”
和每一任的支教老师一样,秦朗他们一直努力地试图让这些孩子能适应现代生活,能接受到外界的讯息,不至于和这个时代脱轨,但每每事情到了最后,总是会一波三折。
方老师和李老师得到捐赠的衣服和善款,反而被村民们误会;
秦朗努力接通了对外的网络,希望教会孩子们用网络和外界沟通,却引发了更多的不平……
就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反抗着这种变化,每当他们想要改变点什么,那股力量就凶猛地对他们叫嚣着:
——别费力了,就让他们这样子吧,对谁都好!
“是小孩子需要父母,但不是每个父母都需要小孩子。”
杜若的声音冷淡到几近冷漠,“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只要有这种父母存在,事情只会适得其反。从儿童心理学上说,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常常会使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这不仅是情绪的宣泄,也是自我存在的一种证明。”
百分之七十的留守儿童,其实都是易怒性格,就和今天一样,一点就炸。
“所以我们更要努力!”
苏丽紧握着拳头,不可置信地问,“难道因为事情不能十全十美,就不做了吗?还有二十几个孩子的父母是盼望着和孩子见面的啊!”
“没说不做,但张校长说的对,不过不能解决大部分孩子的情感寄托问题,这二十几个孩子幸福了,其他的孩子只会活在更大的不幸里。”
江昭辉叹了口气,“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你也看到了,今天已经打起来了,明天会不会形成对立情绪?”
“有爸妈看”的孩子和“没爸妈看”的孩子,会变成泾渭分明的两条线。
大概是憋屈的劲头要个地方发泄,几个孩子对着一开始喊着“不上学”的孩子发起了火。
“你不想上学我们还要上,你吓我们爸妈做么事!”
在杜若他们猝不及防间,一个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对他踹了过去,那孩子一个踉跄直接跪趴到了地上。
眼见着要打起来,杜若和苏丽连忙去拦,但这个年纪的孩子和大人也差不了多少了,农村的孩子打架也粗野,苏丽好心去拉地上的孩子,还差点被扑倒。
最后是张校长拿着大棒子冷着脸进了屋,才中止了这场骚动。
原本应该温馨的画面,最终以一场闹剧结束,因为张校长拿大锁链锁了多媒体教室,这一天孩子连上课都一副忐忑不安的样子,完全静不下心来。
放了学,张校长把大门一锁,冷着脸将老师们喊到办公室。
“你们搞的这个什么不要钱的网络电话,我个人还是支持的,可是这几天试着搞这个搞的人心浮动,我觉得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最好都冷静几天。”
他皱着眉头说,“已经有家长和我反应,这几天孩子在家里哭着喊着不读书,要去外面找爸妈!”
老师们没想到只是视频而已,会造成这样的结果,面面相觑。
“像今天这个事,有不愿意和孩子们见面的家长,就不该勉强的!我们这里情况复杂,总有见不到父母面的,像马珍珍的妈妈,谁能联系的到?其他孩子都和爸妈打什么网络电话,就她没有,她回家要不要闹?”
有钱又有上进心的如“刘叔”这样的,早早就换了手机,学会了如何在大城市生存,早有了把孩子接出去的心思,当然会关心自己的孩子,其他几十个一开始就通过了微信申请请求的家长也多半是出去打工的人里“混”的好点的。
那些混的差的,根本不愿意和家里孩子联系,因为知道联系了也给不了孩子什么,只会让对方更失望。
张校长越想头越痛,开始后悔任由几个老师折腾,“说句不好听的话,孩子长这么大了,读几年级都不知道,能有几句话讲?翻过来覆过去就那么几句,‘吃饭了吗?’‘有没有好好读书’,我都会背了!”
其实留守儿童和父母一年都见不到一面,若论感情,能有多少?“父母”更多的像是一个可触却不可及的符号而已。
可没有人愿意自己的人生是缺失的,小孩子并不能理解什么是赚钱,什么是学区房,什么是九年义务制教育,他们只觉得爸妈是因为没有钱,所以不要他们。
既然如此,那就不读书,不花钱,出去打工,一家子就能团聚。
但对于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能负担他们自己的生活就已经很艰难了,再来个孩子根本没人能带,他们自己就住在流动工棚和临时宿舍里,孩子是住不了的,而孩子年纪太小即使打工也没人要,多个人还多张嘴,不如留在老家,还有地种,学校也包饭。
与其说他们是怕孩子看到父母越看越想,更不如说是在逃避一种责任,慌慌张张地拒绝了孩子沟通的要求。
孩子们不会懂这些,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正确的疏导,他们只会更加怨恨父母、怨恨家庭、怨恨学校,以致于怨恨整个社会。
被张校长这么一“剖析”,几个老师脸色也沉重起来。
“其实我也注意到了,有几个孩子最近上课根本没心思听,一直魂不守舍的。”秦朗难过地话都说不出来,“我问了其他人,他们都是联系不到父母的孩子。”
和每一任的支教老师一样,秦朗他们一直努力地试图让这些孩子能适应现代生活,能接受到外界的讯息,不至于和这个时代脱轨,但每每事情到了最后,总是会一波三折。
方老师和李老师得到捐赠的衣服和善款,反而被村民们误会;
秦朗努力接通了对外的网络,希望教会孩子们用网络和外界沟通,却引发了更多的不平……
就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反抗着这种变化,每当他们想要改变点什么,那股力量就凶猛地对他们叫嚣着:
——别费力了,就让他们这样子吧,对谁都好!
“是小孩子需要父母,但不是每个父母都需要小孩子。”
杜若的声音冷淡到几近冷漠,“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只要有这种父母存在,事情只会适得其反。从儿童心理学上说,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常常会使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这不仅是情绪的宣泄,也是自我存在的一种证明。”
百分之七十的留守儿童,其实都是易怒性格,就和今天一样,一点就炸。
“所以我们更要努力!”
苏丽紧握着拳头,不可置信地问,“难道因为事情不能十全十美,就不做了吗?还有二十几个孩子的父母是盼望着和孩子见面的啊!”
“没说不做,但张校长说的对,不过不能解决大部分孩子的情感寄托问题,这二十几个孩子幸福了,其他的孩子只会活在更大的不幸里。”
江昭辉叹了口气,“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你也看到了,今天已经打起来了,明天会不会形成对立情绪?”
“有爸妈看”的孩子和“没爸妈看”的孩子,会变成泾渭分明的两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