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棠海>书库>历史军事>汉世祖> 汉世祖 第423节

汉世祖 第423节

  “又传来什么消息?”刘承祐微微颔首,好奇道。
  张德钧说:“据陈延寿言,南粤国主刘晟,身体日益不爽,据其估计,距死不远!”
  “是吗?”刘承祐来了兴趣。
  张德钧点头道:“南粤国主常年享乐,饮酒过度,纵情声色,身体有亏,早在三年前,便已患病。自大汉夺淮南、取荆湖后,就惶惶不安,常惊醒于睡梦。
  去岁大汉平蜀,更是忧形于色,曾下令治战舰、修武备、练精兵、固关防。不过,有始而无终。今岁春,又纵酒酣饮,言:‘吾身得免,幸矣,何暇虑后世哉!’
  刘晟的陵墓,耗资巨大,已然修建完毕。如今,宫务悉委与宦官、巫女,而刘晟自闭于殿宇享受,想来也是自预余年不多,自知不久于人世……”
  “如此说来,这刘晟倒是洒脱,很看得开啊!”听其汇报,刘承祐语气中透着明显的嘲讽意味。
  “小的以为,刘晟也是知晓大汉统一之势难以阻遏,故而自暴自弃,尽情享受余年罢了!”张德钧说道。
  “你也和朕谈统一之事!”刘承祐呢喃了句,忽然笑出了声,看了张德钧一眼:“如今,朝野内外,似乎所有人都能就此事发表一二看法啊!”
  张德钧闻言略怔,随即机敏地应道:“小的只一奴臣,见识短浅,平日里听得多了,故而偶言之。小的以为,这也证明了,陛下削平诸国,一统天下,乃人心所向,顺天应命,亿兆子民殷殷所望之事!”
  “你倒是会说话!”刘承祐看起来心情不错,稍作考虑,吩咐道:“南粤的事,朕暂时还顾及不上,你与那陈延寿,继续加强联系,将来应当能用得上!”
  “是!”
  汇报完南粤的问题,张德钧再度矮下身子,略带踟躇地说道:“官家,还有一事……”
  “说!”注意到其脸上的异样之色,刘承祐眉头稍微褶了下,道:“你也知道朕的脾性,照实进言即可,朕倒也很好奇,是何人何事,让你这么迟疑!”
  “回官家!”张德钧陪着点小心,道:“是都察院事赵砺的问题!”
  左都御史赵砺,乃是刘承祐亲自发掘的人才,早年以精明强干、不畏权贵而受到他的赏识。从乾祐初年起,一步一步,从一个小小的西京留台御史,成为大汉司法系统内的一方大佬。
  自当年,接替边归谠成为御史中丞后,成为御史台的一把手,已经有数年之久,后改制监察系统,成立都察院后,也一直待在左都御史的职位上。
  多年以来,在其领导下,大汉监察系统,运转良好,对于内外吏治民生,起到了十分良好的监督效果。对于赵砺的政绩,刘承祐也是向来满意的。
  是故,此时听张德钧突然支吾地提起赵砺,心中顿时一个咯噔,凝声发问:“莫非赵砺有什么问题?”
  注意着皇帝的表情,张德钧不敢怠慢,赶忙应道:“回官家,经皇城司调查,赵砺在职期间,欺上瞒下,收受贿赂,渎职枉法,包庇罪臣……”
  “你可知,造谣诬陷,中伤大臣,是何等罪过!”其言落,刘承祐立刻质问道,语气异常严厉。
  闻问,张德钧立刻跪倒,郑重地说道:“官家明鉴,小的胆子再大,也不敢欺瞒官家呀!”
  注意着张德钧的反应,应当确有其事,刘承祐沉默几许,寒声道:“你有证据吗?若拿不出实证,朕立刻办你个构陷大臣之罪!”
  别看皇帝言辞冷厉,但听其言,张德钧反而松了口气,当即自怀中掏出一份奏章,恭敬地呈上,说:“这是皇城司调查所得赵砺近三年间枉法事共计六桩,请陛下过目,一应涉案人员,都已密查,情节确实。只需着有司据此审问,罪案必然明了!”
  顺手接过张德钧的奏章,翻开看了看,刘承祐的表情由阴转晴,又由晴转阴,抬眼瞥着张德钧,道:“看起来,你是费了不少心思啊!”
  张德钧拱手说:“事涉公卿大臣,干系重大,小的不敢不慎,唯有详细确实了,才敢上报官家!”
  “呵!”刘承祐嗤笑了一声。
  面色很快恢复了平淡,拿起煮开的茶水,倒了两杯,递给张德钧一杯:“尝一尝味道如何,看朕烹茶的手艺有无提升!”
  皇帝的反应,让张德钧有些意外,心头难免忐忑,但面上还是毕恭毕敬地接过道谢,饮了一口,道:“好茶!”
  刘承祐也抿了一口,突然爆发,猛地将茶杯摔在地上,怒喝道:“好个屁!”
  “官家恕罪!”张德钧双腿一软,飞跪在地。
  此时的刘承祐是怒形于色,胸膛起伏,显然十分气愤,起身踱了几步,用力地甩了下袖子,道:“赵砺,好个赵砺,倒是给朕一莫大惊喜啊!”
  “来人!”
  孙延希注意着这边的动静,赶忙上前听命:“请官家吩咐!”
  “传诏,将左都御史赵砺下狱,着大理寺卿崔周度,审讯其罪!”刘承祐冷冷地吩咐道,又瞧向张德钧:“把皇城司收集的证据、证人,全部移交给大理寺,全力配合审查!”
  “是!”
  第185章 赵砺案
  发怒的皇帝是极其危险的,张德钧深明此点,看准机会告退。出得宫殿,孙延希却静静地站在廊道间,明显在等着他,朝张德钧露齿一笑:“张司使不愧为我辈楷模,此番为朝廷揪出一大恶,清除一祸害,必是大功,官家定然会重赏的,小的可提前恭喜了!”
  说着,孙延希还拱了拱手。见状,张德钧显得很矜持,微倨着头,斜眼看着孙延希,应道:“我身为官家奴臣,替官家尽力,为朝廷办事,乃是应尽职责,岂求赏赐乎?”
  “张司使对官家的忠心,小的敬佩,值得我等学习啊!”孙延希皮笑肉不笑的。
  “能将官家伺候到位,你也不容易。”张德钧则微眯着眼:“此处可不是叙话之处,官家有吩咐,还当从速办理,若有迟误,可是要掉脑袋的……”
  闻言,孙延希那还算清秀的眉毛下意识地耸了一下,拱手作了个揖,道:“还要多谢司使提醒了!小的先告退了!”
  在后边,望着孙延希的背影,张德钧眉宇间露出一抹阴沉之色,所谓同行相嫉,其人的态度,让他很是不爽,甚至心存顾虑。
  不过,很快就恢复了释然,皇城司主要对内,又格外侧重皇城之内,孙延希若是有什么异动,他有的是办法炮制。但是,毕竟是官家身边的人,所幸,刘官家不是个好糊弄的人。
  心态再度恢复沉稳,想到方才对皇帝的奏报,张德钧嘴角不由泛起一道笑容。如今皇帝正英明,他当然不敢有任何欺瞒与保留,赵砺确有其罪。
  而他感到自得的事,经此一事,可算是为皇城司“正名”了。赵砺算是皇城司成立以来,经办地位最高的大臣,朝廷百官,公卿大臣,今后不敢再有所小视。
  这些年,武德司的气焰是慢慢地消减下去了,在李崇矩的领导下,十分地低调,办事都是规规矩矩的。固然降低了大臣们的敌意与警惕,也使得特务衙门该有的影响力被削弱了。
  皇城司的建立,除了制衡的用意,也是为了弥补武德司所不能覆盖之处,张德钧明白这一点,是故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主动承担那一部分影响与作用。
  对于张德钧而言,赵砺案只是个新的开始,一个追赶武德司的开始。
  万岁殿中,刘承祐兀自气愤着,一副不能释怀的样子。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刘承祐不是不明白,他也不是不能容忍贪官,只要他有才,对自己有用。
  就像赵普,刘承祐当初就知道他平日里会吃些拿些,但并不妨碍刘承祐对他的看重,留在身边,参赞军政。孟昶投降,出任成都的人选,第一个就选中了他。
  但是,容忍并不代表放纵,并且还得看对象。赵砺是何人,此人在正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名气,可以说,是刘承祐凭着他的双眼,亲自挖掘出来,委以重任。
  多年以来,赵砺一直被刘承祐树为廉吏典范,委以重任,奉以高位,褒奖不断,刘承祐也对他抱有极大期许,但就是这样一个由他亲自提拔的“榜样”人才,也堕落了。
  简直就是打脸!作为都察院的长官,在朝中也位高权重,影响巨大,刘承祐甚至有意将他拔入政事堂拜相。而负责监察系统的最高长官,靠着监察功劳觐位,如今自身就出了大问题,也是莫大的讽刺。
  结果,终究是让他失望了。
  当然,让刘承祐气愤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种被欺骗的感觉。还有,这是否也证明了,他的眼光有问题?赵砺如此,那其他人呢?
  “去武德司,把李崇矩给朕叫来!”唤来一名卫士,刘承祐吩咐道。
  召李崇矩,当然是看看武德司那里是否有什么情况,他不认为,如今皇城司能调查清楚的事情,武德司会一点风声都没有。
  很快,李崇矩进见,直面皇帝之问时,李崇矩显得十分拘谨,给出一个让刘承祐不怎么满意的回答:“赵都御史乃朝中重臣,未得实证之前,臣不敢贸然进奏,以免在朝中引起不良影响!”
  “不良影响!那是你该考虑的事情吗?”刘承祐忍不住斥责道。
  见状,李崇矩身体一绷,立刻应道:“臣有罪!”
  当然,刘承祐也就是一时气话,看他始终恭谨的模样,轻叹了声,吩咐道:“罢了!赵砺朕已令下狱审讯,武德司有什么的调查取证,一并移交有司,配合此案的调查!”
  “是!”
  待李崇矩退下,他双目之中不由得闪现出少许阴骘,开始思考,李崇矩明显有所发现,为何不直接检举?有何可顾忌的?除了赵砺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大臣的监探结果没有上报?如果有,那他保留着又是何居心?
  作为刘承祐侍卫出身的李崇矩,以其品行,素受信任,即便待在武德司的位置上,在朝中口碑也不错。讲道理,刘承祐没有什么道理会怀疑他的,但有的时候,这心里还是忍不住泛起些嘀咕……
  “这两年,我是不是对吏治放松了?”思绪飘回,刘承祐眼中闪动着寒光,喃喃自语道。
  孙延希带着大内侍卫,赶到都察院衙门的时候,赵砺正在坐堂,接受着属下御史们的汇报。当孙延希宣读皇帝诏谕,人直接瘫倒,最后当着一众面面相觑的御史的面,被卫士架走,直接打入诏狱。
  作为左都御史,赵砺也算位高权重,受皇帝信重,则更令人羡慕。这突然被下狱,自然免不了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朝野之间,议论纷纷,吃瓜的同时,也不免人人自危风。
  毕竟赵砺也算朝中一派大佬,他若倒了,必然牵扯巨大,很多他的门生旧吏,都怕牵连到自己,尤其是那些心中有鬼的人。而作为都察院事,赵砺手中说不准就掌握着谁的黑料,若是被他破罐子破摔,爆料攀诬,那问题就更加严重。
  是故,案发后,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到了大理寺,那场针对赵砺的审讯。
  作为主审的崔周度,原本是抱有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此事的,然而,真正开审之后,却发现案询进展,异常迅速。
  基本不用他怎么动脑筋,皇城司、与武德司,就以极高的效率,将一众的涉案人员及证据情况,移交给他。
  而崔周度需要的,只是针对这些证人、证据,进行验证整理。而对于所举之罪,赵砺也是供认不讳。
  就如很多官员所担忧的那般,赵砺一倒,必然牵连无数,一大批的官员被暴露出来,仅在京者,就有大小官员28人,都察院自是重灾区。
  对于这些人,正在气头上的刘承祐没有丝毫手软的意思,下诏,不论何人何职,一律拿下。
  其他涉案人员,犹待批捕审问定罪,但作为主犯的赵砺,其罪行在短短的两日内,便审定结束。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将他画押后的罪状及案情述录,呈抵刘承祐御案。
  御览过后,愤怒的情绪,已不那么严重,但替代的,是深深的失望。若仅是德行有缺,与人方便,也就罢了,但是权钱往来,渎职枉法,藏污纳垢,还涉及草菅人命,这就是最不能让刘承祐接受的了。
  监守自盗,执法枉法,不论哪个时代,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
  第186章 赐死
  已经进入夏季,天气已然开始炎热起来,不过对于诏狱而言,没有任何影响,阴冷是其特征,潮湿是其代名词。
  当然,皇城的诏狱,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般恐怖,除了守备严密,少些光照,寂静阴森了些,并没有其他缺点。论及干净整洁,诏狱的卫生大概是全天下监狱中最好的。
  至于诏狱为人所畏惧忌惮,乃至于以讹传讹的原因,只在于,入诏狱者,都是朝廷有一定地位的贵族、官僚,案件一般由天子钦定,且少有能活着走出来的。
  对于大汉官僚们而言,进了诏狱,不只是仕途的终结,也基本代表着生命的结束,并且会影响到下一代。是故,没有人愿意与诏狱扯上任何关系。
  在这乾祐十一年初夏,诏狱又迎来了一位新的高官,这些年,诏狱接待的罪犯相较之下并不算多,但要说影响重大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人。
  公卿大臣中,赵砺之前,是任公王景崇,再之前,则是前宰相杨邠了。而那么多人中,也只有杨邠一人活着走出诏狱,其他人都死了,没有例外。而杨邠,下场也算不上好,整整八年了,杨老相公还在泾原一带蹲苦窑。不过,据说还能安得清贫,守得苦寒,身子骨尚且康健。
  寂静而幽冷的通道内响起一阵脚步声,一步一步,清晰而沉重,踩在囚犯们的心头。似有所感,赵砺抬起了头,等一阵窸窣的开锁声过后,紧闭的囚室铁门被打开了。
  下狱不过数日,但赵砺整个人都显得苍老多了,就像那些遭到重大打击的人一般。这些日子,在这四面厚堵的高墙铁闸内,他难得地回忆反思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他自后唐入仕,于后晋朝蹉跎,及至大汉建立,乾祐元年刘承祐西巡洛阳,方才进入天子视野,从那之后,就是平步青云。
  他出身寒微,受皇帝提拔之恩,早年的时候,是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回报皇帝。大汉监察系统的重构,各级监察制度的复立,内外御史的选拔,赵砺是有很大功劳。
  当然,对于他的忠诚与奉献,皇帝也没有薄待,高官大权,重爵厚禄,从未吝啬。
  这十年,是赵砺功成名就的十年,是他风光无限的十年,然而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堕落腐化,以权谋私?想了很多,他方才确定,似乎就是从那年寒冬,收受了一筐石炭,然后,人情、钱财、美人接踵而来,以至于斯。
  回溯过往,说后悔,那是必然,然而也只有在这追悔无用之际,才能把事情看得这般清楚明了,大彻大悟。
  郭侗走进囚室两步,打量着木然地坐在那里的赵砺,眼神中不免露出几分感慨的情绪。两鬓的斑白,诉说着一切凄凉,要知道,赵砺如今也不满46岁。作为朝廷中枢,排得上号的大臣,赵砺所受天子的宠信与厚待,郭侗是很清楚的。
  昨日起高楼,今日宴宾客,明日楼塌了,这样的结局,也着实令人唏嘘。
  看到是郭侗,赵砺精神微振,变得激动了些,出声唤了句:“郭承旨!”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