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姜家比呢?”顾江阔问。
    姜糯幽幽道:“姜家跟那个顾家相比, 只能算中产吧。”
    顾江阔:“那就更不可能了。”又问,“少爷,你最近是不是在家闲着追电视剧了?”
    姜糯:“………………”
    我不是那种看个电视剧然后就瞎幻想的未成年小女生啊!
    姜糯有点炸毛:“那块手帕就是证据, 那是顾家的信物!”其实退一万步, 就算没有手帕, 只要验DNA也可以证明亲缘关系,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跟南洋顾家取得联系,毕竟那种级别的豪门,不是随便什么人想见就能见的。
    像姜氏这种家族企业,在燕林称得上‘杰出企业家’,可在真正的商界巨鳄面前,根本不够看,人家不会给面子的。
    “好的好的。”顾江阔妥协道,给姜糯夹了一片炭烤松茸,“少爷你也吃。”
    ……这是把他当小孩子哄呢。
    姜糯愤愤地咀嚼松茸,心道:你以后会相信的!
    转眼就是三日之期,到了和劳美琴、潘奕安“一手交钱一手交人”的日子。
    毕竟劳美琴和潘奕安的事算“家丑”,不宜外扬,姜总便没带秘书,只带了顾江阔一个助理,以及姜粟本人,约在公证处见面。
    姜糯本以为这个过程会比较难堪,以为姜粟会闹、会和潘奕安打一架,以为劳美琴会上演母子情深的戏码,表现出依依不舍。
    然而,一切都意外地顺利平稳。
    姜粟这一向聒噪的熊孩子,成了锯嘴的葫芦,全程看都没看劳美琴一眼,而劳美琴几次欲言又止,却没说出话,还刻意和潘奕安保持距离。
    姜糯倒没管她这些欲盖弥彰,一分不差地打了900万现金,而后顺利地办理了手续。
    不到十分钟,便拿到了自家弟弟的监护权。然后各回各家,各坐各车,依旧是顾江阔开车,为了表示没把顾大佬真当司机,姜总还是坐在副驾驶,车内太安静,他开了个玩笑缓解气氛:“姜老二,你身价够贵的,把我的私房钱全掏空了。”
    “……”
    姜粟半天没回答,姜总怀疑自己玩笑开得太冷,尴尬地摸了摸鼻子。
    就听姜粟闷声说:“要不然不要监护权了,咱们把钱要回来。反正没几年我就成年了。”
    姜总对“咱们”俩字很满意,笑骂了句“熊孩子没白疼你”,然后说:“逗你的。九百万而已,不算什么,反正是给你妈的,她还是姜家人。”
    “不一样。”姜粟瓮声瓮气的,“那钱不是给她的,她会给那个男人花。”
    姜糯叹口气,但到底没把所有计划都告诉自家弟弟。
    有时候就是为了维系亲情,才不能什么都和盘托出。
    最后他只说:“姜粟你记得,不是什么人都能像咱们老爸一样做企业家,超出他认知范围的钱,就算拥有了,也留不住。”
    以为搭上富婆,再跟富婆的儿子讹一笔钱,就能实现阶级跃迁?笑话,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货色!
    姜粟似懂非懂地点头:“嗯。”
    姜大少爷又说:“劳美琴是你亲妈,这一点谁也改变不了,无论现在还是以后,你都可以去孝顺她,尤其是她老了,你还有赡养她的责任。但有一点,你也是父亲的儿子,别忘记了。”
    “所以这个度,由你自己把握。”
    姜粟重重点头:“嗯!我心里有数!”
    姜大少爷便露出满意之色。
    然后又听姜粟期期艾艾地说:“哥,现在你是我监护人了,有件事你必须得出面。”
    姜糯:“什么?”
    姜粟视死如归地说:“月考成绩出来了,周五下午家长会。”
    “可以。”姜糯痛快答应,家长会而已,他不觉得有什么难的,也就是提前空出一个下午的时间,何况他最近正在休假,本来也没什么事。
    当年老姜不也是这样给他开家长会?而且每次回来心情都很好,总能顺路给他带点小零食。
    这时候,天真的姜总还不知道,家长会这种事,从来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优等生和差生来说,简直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
    姜粟不放心地问:“你开完家长会,不会打我吧?”
    “怎么会,我是那种粗鲁的人?”姜糯鄙夷,“你大哥我一向以德服人。”
    把姜粟送回学校,姜大少爷才问顾江阔:“那天考你的问题,有答案了吗?”
    这是在问,有关潘奕安入股投资的事儿。
    顾江阔先是下车,替姜糯开车门,还有模有样地在他头顶上方用手掌一挡,才说:“潘奕安准备入股的那家公司叫做升宸新能源,主营电动车的锂电池,算是一个新兴行业。”
    姜糯:“你觉得它前景怎么样?”
    “新能源是发展趋势,但具体如何还是要看政策,可是这家企业……”顾江阔摇摇头,“连年亏损,全靠拿有关部门给的清洁能源补助勉强维持,已经有退市的风险。”
    短短三天时间,调查得还挺清楚,姜总心里赞许,却问:“那为什么潘奕安还急着找钱去投资入股?”
    顾江阔不由得看了姜糯一眼。
    那眼神分明在说:还不是因为你煞费苦心给他递消息?
    姜总轻咳一声,“说说客观原因。”
    顾江阔:“……因为这个升宸新能源被人看中,有人要拿它借壳上市。而且这背后的资本很有来头,几乎可以预见,一旦投资就是一呼百应,一定会有人挤破头跟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