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太学只收七品官以上的子女,不收平民老百姓的子女。几年前, 范仲淹他们推出新政, 其中就一条新政是关于太学的。范仲淹下令改革太学, 开始招收平民老百姓的学生。不仅如此, 他还设置了考试淘汰制,就是前面说的好班的学生掉到差班。
赵旸一开始得知太学搞这种淘汰制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因为这个跟后世的淘汰制是一样,没想到在宋朝学生们都这么卷。对了,太学的学生除了学习经史子集,还要学习琴棋书画。当时,他深深地同情了一把太学的学生。
虽然太学教导学生全面发展,但是赵旸觉得还是太学教出来的学生不是书呆子,就是官迷,而且太过高高在上,对民间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他才会让太学的学生去体验民间疾苦。
他日后想要的官员,是能了解民间疾苦,对种田种地也非常了解。因为只有这样,官员们才能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做事。
太学的学生对于这个安排是十分反对的。一是,他们觉得自己平时读书都非常忙,都没有闲暇的时间出去玩,哪里有时间去体验民间疾苦。二是,他们觉得自己是读书人,怎么能像农民一样去种田种地。
虽然太学的学生反对,但是这是圣旨,他们必须照做。太学的办事效率非常快,没多久就弄了几块田,几块地让学生们种。
一开始种的时候,太学的学生们是非常抗拒的,但是种了一段时间,他们就找到了乐趣,不少学生喜欢上了种田种地。不过,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愿意的。
赵旸得知太学的学生们很好地在种地种田,心里很是欣慰。这段时日,他和曹皇后他们也在宫里种起菜来。
上辈子赵旸的爷爷和奶奶非常喜欢种花、种菜。他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平时也会种花。有时候帮爷爷奶奶种菜。虽说他在种菜方面不是高手,但是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菜鸟。
春天能种的菜非常多,坤宁宫和东宫里挖出不少空地来种菜。
曹许一开始跟赵旸种菜很是嫌弃不愿意,但是种了一会儿就真香了。他现在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菜地看看菜有没有长出来。每天菜地里的菜都会发生变化,一天比一天长大些,这让他看了非常有成就感。
晏殊他们对赵旸提出让太学的学生们种田种地一事很赞成。种田种地的风潮不仅在太学和宫里风靡,也在各个大臣家里流行起来。现在,大臣们见面,第一件事就是问对方家里的菜种得怎么样。种得好的大臣会很得意地炫耀,种得不好的大臣暗地里下决心一定要种好。
此时,赵旸正在考试,考得正是《论语》。
前两日,晏殊教赵旸读完《论语》。在学习《孟子》之前,得好好地考核赵旸对《论语》的理解。
昨天,赵旸先是把《论语》每篇内容全部默写了下来。今天,他要《论语》每篇内容的含义写下来。明天,他要以每篇《论语》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曹许身为赵旸的伴读,自然也要一起考核,可把他为难死了。不过,好在晏殊对他没有什么要求,他考得好不好都无所谓。
连续考了十几天,赵旸终于把《论语》所有内容考完了。考完试后,又到了每个月去相国寺学习的日子。
晏殊把赵旸写的文章拿给文彦博他们一起批阅。虽然赵旸写文章时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但是他朴实的词汇却非常触动人心,有时候一针见血。
看完太子殿下的文章,晏殊他们内心深处非常触动。这么说吧,太子殿下的文章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到湖水中,溅起一圈圈的涟漪,这涟漪久久无法散去。
“大才啊,太子殿下大才啊。”文彦博他们看了太子殿下的文章,久久无法平静,“这真的不像是六岁孩子写出来的文章。”
庞籍看向晏殊,揶揄地笑道:“太子殿下不愧是晏相的学生啊。”晏殊从小也非常聪明,七岁就能写文章,并且十四岁考中进士。
“晏相七岁会写文章,太子殿下六岁写出文章,真是名师出高徒啊。”
晏相被好友们夸奖,谦虚地笑了笑:“我六岁时可不会写文章,太子殿下比我聪慧。”
文彦博笑道:“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庞籍赞道:“还是晏相教得好。”
晏相摆摆手说:“还是太子殿下聪慧,一点就通。”太子殿下比官家小时候聪明多了,只要好好地教导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日后会比官家更有成就。“说实话,我也没想到太子殿下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虽然太子殿下用词普通,但是这些普通的词汇变成一个句子的时候,却非常地打动人心。准确来说,能触及到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太子殿下写文章,也是我的突发奇想,没想到太子殿下还真的写出来了。”他原以为自己很了解太子殿下的聪慧,没想到太子殿下还能给他惊喜。太子殿下就像一个宝藏,每次都能让他发现惊喜。
“看来,以后得多挖掘太子殿下的聪明。”
文彦博看着手中太子殿下的文章,忽然想到一个好主意:“我建议让太学的学生看看太子殿下写的文章。”
庞籍非常赞成:“这个主意好,让太学的学生们好好看。”
“等给官家看过后,就送去太学。”晏殊拿着赵旸写的好文章,对庞籍他们说道,“我现在拿去给官家看看。”
赵旸一开始得知太学搞这种淘汰制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因为这个跟后世的淘汰制是一样,没想到在宋朝学生们都这么卷。对了,太学的学生除了学习经史子集,还要学习琴棋书画。当时,他深深地同情了一把太学的学生。
虽然太学教导学生全面发展,但是赵旸觉得还是太学教出来的学生不是书呆子,就是官迷,而且太过高高在上,对民间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他才会让太学的学生去体验民间疾苦。
他日后想要的官员,是能了解民间疾苦,对种田种地也非常了解。因为只有这样,官员们才能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做事。
太学的学生对于这个安排是十分反对的。一是,他们觉得自己平时读书都非常忙,都没有闲暇的时间出去玩,哪里有时间去体验民间疾苦。二是,他们觉得自己是读书人,怎么能像农民一样去种田种地。
虽然太学的学生反对,但是这是圣旨,他们必须照做。太学的办事效率非常快,没多久就弄了几块田,几块地让学生们种。
一开始种的时候,太学的学生们是非常抗拒的,但是种了一段时间,他们就找到了乐趣,不少学生喜欢上了种田种地。不过,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愿意的。
赵旸得知太学的学生们很好地在种地种田,心里很是欣慰。这段时日,他和曹皇后他们也在宫里种起菜来。
上辈子赵旸的爷爷和奶奶非常喜欢种花、种菜。他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平时也会种花。有时候帮爷爷奶奶种菜。虽说他在种菜方面不是高手,但是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菜鸟。
春天能种的菜非常多,坤宁宫和东宫里挖出不少空地来种菜。
曹许一开始跟赵旸种菜很是嫌弃不愿意,但是种了一会儿就真香了。他现在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菜地看看菜有没有长出来。每天菜地里的菜都会发生变化,一天比一天长大些,这让他看了非常有成就感。
晏殊他们对赵旸提出让太学的学生们种田种地一事很赞成。种田种地的风潮不仅在太学和宫里风靡,也在各个大臣家里流行起来。现在,大臣们见面,第一件事就是问对方家里的菜种得怎么样。种得好的大臣会很得意地炫耀,种得不好的大臣暗地里下决心一定要种好。
此时,赵旸正在考试,考得正是《论语》。
前两日,晏殊教赵旸读完《论语》。在学习《孟子》之前,得好好地考核赵旸对《论语》的理解。
昨天,赵旸先是把《论语》每篇内容全部默写了下来。今天,他要《论语》每篇内容的含义写下来。明天,他要以每篇《论语》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曹许身为赵旸的伴读,自然也要一起考核,可把他为难死了。不过,好在晏殊对他没有什么要求,他考得好不好都无所谓。
连续考了十几天,赵旸终于把《论语》所有内容考完了。考完试后,又到了每个月去相国寺学习的日子。
晏殊把赵旸写的文章拿给文彦博他们一起批阅。虽然赵旸写文章时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但是他朴实的词汇却非常触动人心,有时候一针见血。
看完太子殿下的文章,晏殊他们内心深处非常触动。这么说吧,太子殿下的文章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到湖水中,溅起一圈圈的涟漪,这涟漪久久无法散去。
“大才啊,太子殿下大才啊。”文彦博他们看了太子殿下的文章,久久无法平静,“这真的不像是六岁孩子写出来的文章。”
庞籍看向晏殊,揶揄地笑道:“太子殿下不愧是晏相的学生啊。”晏殊从小也非常聪明,七岁就能写文章,并且十四岁考中进士。
“晏相七岁会写文章,太子殿下六岁写出文章,真是名师出高徒啊。”
晏相被好友们夸奖,谦虚地笑了笑:“我六岁时可不会写文章,太子殿下比我聪慧。”
文彦博笑道:“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庞籍赞道:“还是晏相教得好。”
晏相摆摆手说:“还是太子殿下聪慧,一点就通。”太子殿下比官家小时候聪明多了,只要好好地教导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日后会比官家更有成就。“说实话,我也没想到太子殿下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虽然太子殿下用词普通,但是这些普通的词汇变成一个句子的时候,却非常地打动人心。准确来说,能触及到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太子殿下写文章,也是我的突发奇想,没想到太子殿下还真的写出来了。”他原以为自己很了解太子殿下的聪慧,没想到太子殿下还能给他惊喜。太子殿下就像一个宝藏,每次都能让他发现惊喜。
“看来,以后得多挖掘太子殿下的聪明。”
文彦博看着手中太子殿下的文章,忽然想到一个好主意:“我建议让太学的学生看看太子殿下写的文章。”
庞籍非常赞成:“这个主意好,让太学的学生们好好看。”
“等给官家看过后,就送去太学。”晏殊拿着赵旸写的好文章,对庞籍他们说道,“我现在拿去给官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