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南浑浑噩噩地被拖起来,推搡到甜水巷外面。
    她心里忽然有一点怨,为什么对她这般狠心?难道阿爹不知,她伯父叔父这些年对她好,双方关系缓和,不是因为心疼她,不是因为把她当亲人,而是她是夏家的千金,与她交好有利可图。
    小弟到是有些真心,但一个尚不能自立的孩子,怎能看护得了她?
    家没有了。
    阿爹和荣大哥都不要她了。
    九哥也不在了。
    夏南茫然四顾,忽觉眼前就是一个巨大的,让人不敢直视的漩涡,会把她浑身的血肉绞碎。
    她一时却不知该真正去恨谁?
    她怨阿爹,可她其实明白,阿爹没有错。
    去怨九哥,但九哥只想保护她。
    夏南愣了许久,深一脚浅一脚地离开甜水巷,按照夏老爷说的那般,准备回家去。
    一个月后,夏南被她伯父嫁给一个行商,远离了昌城,不知道到一个没人认识她的地方,这一生是好还是歹。
    第154章 被亲情毁掉的大能
    这个副本的任务已经完成。
    完成度差不多也有百分之七十左右。
    杨玉英不是强迫症,从来不去刻意追求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完成度百分百的成就。
    反正系统只是要求通关副本而已。
    估计这个副本要达到百分百的完成度,那夏晓雪得整个人卖给国家,除了学习研究修行外,人生里就没有其它。
    她觉得那还是算了吧,现在就很不错,自己完全可以功成身退。
    将来夏晓雪如想谈个恋爱什么的,多一个她围观,那还谈得起来?
    如今流行自由恋爱,夏晓雪年纪也不大,就算重心在事业上,也不妨碍她享受亲情爱情友情。
    没有虽无妨,有岂不是更好?
    杨玉英打算走人。
    她觉得就照现在这个样子,孙山长和江南书院鸿鹄班的先生们,日日给学生们补习,吃小灶,她再多待一阵,等京城大比时,他们长平撞上江南书院,江南书院上下可能都会觉得自己见了鬼,得憋屈的要命。
    毕竟,她知道的信息肯定要跟自家同袍分享啊。
    唔,回头再用无名卷,窥探下其它书院的消息,也许如此,江南书院师生们会心里平衡一点。
    杨玉英轻轻叹气,这是她唯一能为江南书院的诸位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做的,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因为杨姑娘急着走,夏晓雪就不免分出些许心思,替她打听与自己因果颇深的那些人的消息。
    她觉得来帮自己的这位小仙女,虽然不明说,可其实挺八卦。
    当然,在杨玉英看来明明是这丫头自己很想知道。
    郭文平的命还是挺大的,挨到九面那厮让夏南亲自送去衙门,在县衙得到了解药,虽然身体彻底毁了,从此再不能吃一点冷硬的东西,稍微多吃点饭便腹痛不止,将来恐怕长年累与的身体虚弱,可到底活了下来。
    这家伙意图杀人,虽是受人指使,也已犯法,判徒刑三年。
    夏晓雪得了消息,心中也略有些感叹。
    郭文平其人她再了解不过,自卑且自傲,在外总是一副君子模样,貌似老实厚道,可事实上,他根本看不起普通村民。
    如今他坐牢,就是能出来,他这一辈子怕是也是浑浑噩噩地度过,还不如他瞧不起的那些人。
    “郭家那两个孩子呢?”
    那两个孩子一直是夏晓雪养,毕竟不是自己的骨肉,要说有多疼爱到不至于,但多少有些挂心。
    杨玉英笑道:“不是还有郭氏?”
    郭氏或许对夏晓雪再坏不过,可对老郭家的孩子,多少还是有么几分疼爱。
    稍稍了解了下八卦,杨玉英就大大方方同夏晓雪告辞。
    夏晓雪心下已把杨玉英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连父亲也无法相比,此时不禁有些惆怅:“玉英姐姐,我们还会有相见之日吗?”
    杨玉英眨眨眼,忽然有一点心虚。
    “唔,你说不定不会期待与我再见。”
    再见啊,说不定就是兵戎相见。
    “不会的!”夏晓雪一笑,“我最,最,最喜欢玉英姐姐了!”
    杨玉英:“……”
    更心虚了怎么办?
    ……
    三年后
    大牢里的日子比死还难过。
    郭文平几次险死还生。
    他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还坚持活着,早该死了干净……
    一直盼着逃出生天,可真出了大牢,郭文平却忽然发现他似乎很难在这世上生存下去了。
    当初的毒相当霸道,他坏掉的不只是肠胃,还有他的视力和听力,如今眼睛只能看到一点模模糊糊的影子,耳朵也很有些不灵光。
    三年牢狱生涯又在他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夺去他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
    郭文平饿了三天,替人写书信的生意根本做不成。
    此时大顺朝的扫盲班都开到各个村子里去,就是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也被催着学几百个常用字,写好当然不易,但街上写书信的穷秀才是一个不剩。
    他只好乞讨,于是就被巡街的衙役抓住,直接给送回了龙王庄。
    到不是说大顺朝再无乞儿,只是像昌城这样的地方,发展得快,也富裕,老弱病残的若真是生活不下去,前有孤老院,后有慈幼局,县衙为了政绩也很上心,街面上的乞儿还真是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