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页
第一件就是大公主的婚事,早在几年前,康熙就已经把他这个名义上的大女儿指婚给了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博尔济吉特般迪。
明年大公主虚岁就十八了,也到了该嫁人的年纪。
第二件事就是大阿哥的婚事。惠妃一听到这里,笑容就抑制不住的爬上了眼角,盼了这几年,她的儿子可算要成家立业了。
皇子成年,首先就是要受封,然后才是大婚。大婚之后就不再是小孩儿了,皇父会安排更多机会让他们逐步接触政事。
大阿哥的府邸经过礼部的规划选址,总算是快要罗诚,大福晋之前也已经选好了,就等着挑个良辰吉日大婚。
这是康熙第一个成年的儿子,身为父亲,他自然也是高兴的。还专程让礼部把皇子成婚的流程整一遍,呈上来给他看。
关键是,等到大阿哥成婚之后,就该轮到太子了。
兄弟们纷纷看向坐在最前面的大阿哥,大哥就要出宫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人,弟弟们多多少少是有些羡慕的。
不过大阿哥坐在那里,就跟没事儿人一样。
什么成不成婚的,他倒是没什么想法,关键是不用再读书,并且可以堂堂正正帮着阿玛处理政务,这才是最让他期待的。
中秋刚过不久,前朝又发生了一系列变动。
首先是韩菼,一路高升,并且颇得康熙重用的他,竟然因为几位同僚的劝说,主动辞官致仕。
康熙专程将人召来南书房,君臣之间聊了半天,也没能改变他的决定。
韩菼去意已决,康熙无可奈何,也只能随他去。
这件事情,在朝中掀起了不小的风波。诸位少有风吹草动就寝食难安的大人们,还以为这是韩大人这是提前知晓了什么,先把自个儿置身事外。
毕竟,短短几年时间,就能从一个小小的内阁中书扶摇直上成为朝中二品大员,内阁学士的人只此一位。
他要不是得到了什么消息,他干嘛要走。
但人家韩大人真就是看透了官场这些结党营私,相互倾轧的勾当,只想回去当个研究学问的读书人罢了。
而后是今年汛期黄河的情况,戴梓研究出来的水泥果然有奇效。用它修筑过的河堤今年并没有出现决堤的情况。
这倒是让康熙放下心来,也让靳辅岌岌可危的乌纱帽暂时得以保全。
不久之后,忽然有人在朝堂上参了工部尚书汤斌一本,摘录了一些他早年的言论上报给康熙。
并且还翻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一句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此作为他对朝廷的诽谤,请求皇上严惩汤斌。
康熙听过之后大为震惊,立刻派人彻查此事。
汤斌到康熙跟前,并没有为自己辩驳什么,只是说自己天资愚昧,犯下许多过错,请求皇上严加惩处。
康熙:“……”
第105章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毕竟这些汉臣亡国才几十年。写点抨击朝廷的诗词也实属正常。
汤斌本就是举博学鸿词科入仕, 康熙看中的就是他的才能和清廉,否则也不会让他身兼数职,还时常请他到文华殿举行经筵。
可见康熙对他这个人是非常认可的,也不会过于计较他以前说过什么话, 只会看重他为官期间做过什么事。
但有人把参他的奏折呈到了康熙的跟前, 而且群臣都在议论这件事,康熙就不得不让人去查这件事情。只要汤斌自己解释两句, 这事情也就过去了。
没想到汤斌既不解释, 也不辩驳。就那么坦坦荡荡的站出来, 说:“臣天资愚昧, 有许多过错,还请皇上严加惩处。”
即便如此, 康熙也只当他是文人傲气, 年龄也六十出头了, 还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穿着一身破旧的官服, 挺不容易。
说了他两句, 也就该怎么着怎么着。
可是明珠和余国柱可不能放过他。这件事情本就是他们俩因为董汉臣的事情, 对汤斌怀恨在心,精心策划的。
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去翻阅他写过的文稿,说过的话, 还找了来一堆所谓的证人,不搞死汤斌誓不罢休的架势。
于是, 这件事就僵持下来了。
明珠一党坚决要弄死汤斌, 汤斌是治学严谨的文人做派, 为了一只鸡, 能让已成年的大儿子跪在庭下背诵《朱子家训》,再撵回老家,并且说出“哪有读书人不能咬得菜根而可以成大事的”。
他根本瞧不起这些奴颜婢膝的所谓满清重臣。反正不管他们怎么污蔑陷害,问就是“臣有罪,求重罚”,再问就是“臣年事已高,恳请致仕回乡”。
太子还没成年呢,康熙怎么会放他走?
一来二去的,事情总也没个结果。事情不知如何传了出去,住在京师的江南人道听途说,说康熙要将汤斌的家产充入内务府,还说汤斌带病入朝,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还要被他们折磨。
听到的人都忍不住流下泪来,还要去为汤斌击鼓鸣冤。
康熙也觉得自己冤枉得很,汤斌连一身正经衣服都没有,儿子想吃炖鸡都要被撵回老家,他有什么家产值得充入内务府的?
不过汤斌生病却是真的,一到冬天上朝,他总是在官服外面披一件羊皮袄上朝,在一众大臣里面显得格外寒酸,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羊裘尚书”。
明年大公主虚岁就十八了,也到了该嫁人的年纪。
第二件事就是大阿哥的婚事。惠妃一听到这里,笑容就抑制不住的爬上了眼角,盼了这几年,她的儿子可算要成家立业了。
皇子成年,首先就是要受封,然后才是大婚。大婚之后就不再是小孩儿了,皇父会安排更多机会让他们逐步接触政事。
大阿哥的府邸经过礼部的规划选址,总算是快要罗诚,大福晋之前也已经选好了,就等着挑个良辰吉日大婚。
这是康熙第一个成年的儿子,身为父亲,他自然也是高兴的。还专程让礼部把皇子成婚的流程整一遍,呈上来给他看。
关键是,等到大阿哥成婚之后,就该轮到太子了。
兄弟们纷纷看向坐在最前面的大阿哥,大哥就要出宫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人,弟弟们多多少少是有些羡慕的。
不过大阿哥坐在那里,就跟没事儿人一样。
什么成不成婚的,他倒是没什么想法,关键是不用再读书,并且可以堂堂正正帮着阿玛处理政务,这才是最让他期待的。
中秋刚过不久,前朝又发生了一系列变动。
首先是韩菼,一路高升,并且颇得康熙重用的他,竟然因为几位同僚的劝说,主动辞官致仕。
康熙专程将人召来南书房,君臣之间聊了半天,也没能改变他的决定。
韩菼去意已决,康熙无可奈何,也只能随他去。
这件事情,在朝中掀起了不小的风波。诸位少有风吹草动就寝食难安的大人们,还以为这是韩大人这是提前知晓了什么,先把自个儿置身事外。
毕竟,短短几年时间,就能从一个小小的内阁中书扶摇直上成为朝中二品大员,内阁学士的人只此一位。
他要不是得到了什么消息,他干嘛要走。
但人家韩大人真就是看透了官场这些结党营私,相互倾轧的勾当,只想回去当个研究学问的读书人罢了。
而后是今年汛期黄河的情况,戴梓研究出来的水泥果然有奇效。用它修筑过的河堤今年并没有出现决堤的情况。
这倒是让康熙放下心来,也让靳辅岌岌可危的乌纱帽暂时得以保全。
不久之后,忽然有人在朝堂上参了工部尚书汤斌一本,摘录了一些他早年的言论上报给康熙。
并且还翻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一句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此作为他对朝廷的诽谤,请求皇上严惩汤斌。
康熙听过之后大为震惊,立刻派人彻查此事。
汤斌到康熙跟前,并没有为自己辩驳什么,只是说自己天资愚昧,犯下许多过错,请求皇上严加惩处。
康熙:“……”
第105章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毕竟这些汉臣亡国才几十年。写点抨击朝廷的诗词也实属正常。
汤斌本就是举博学鸿词科入仕, 康熙看中的就是他的才能和清廉,否则也不会让他身兼数职,还时常请他到文华殿举行经筵。
可见康熙对他这个人是非常认可的,也不会过于计较他以前说过什么话, 只会看重他为官期间做过什么事。
但有人把参他的奏折呈到了康熙的跟前, 而且群臣都在议论这件事,康熙就不得不让人去查这件事情。只要汤斌自己解释两句, 这事情也就过去了。
没想到汤斌既不解释, 也不辩驳。就那么坦坦荡荡的站出来, 说:“臣天资愚昧, 有许多过错,还请皇上严加惩处。”
即便如此, 康熙也只当他是文人傲气, 年龄也六十出头了, 还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穿着一身破旧的官服, 挺不容易。
说了他两句, 也就该怎么着怎么着。
可是明珠和余国柱可不能放过他。这件事情本就是他们俩因为董汉臣的事情, 对汤斌怀恨在心,精心策划的。
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去翻阅他写过的文稿,说过的话, 还找了来一堆所谓的证人,不搞死汤斌誓不罢休的架势。
于是, 这件事就僵持下来了。
明珠一党坚决要弄死汤斌, 汤斌是治学严谨的文人做派, 为了一只鸡, 能让已成年的大儿子跪在庭下背诵《朱子家训》,再撵回老家,并且说出“哪有读书人不能咬得菜根而可以成大事的”。
他根本瞧不起这些奴颜婢膝的所谓满清重臣。反正不管他们怎么污蔑陷害,问就是“臣有罪,求重罚”,再问就是“臣年事已高,恳请致仕回乡”。
太子还没成年呢,康熙怎么会放他走?
一来二去的,事情总也没个结果。事情不知如何传了出去,住在京师的江南人道听途说,说康熙要将汤斌的家产充入内务府,还说汤斌带病入朝,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还要被他们折磨。
听到的人都忍不住流下泪来,还要去为汤斌击鼓鸣冤。
康熙也觉得自己冤枉得很,汤斌连一身正经衣服都没有,儿子想吃炖鸡都要被撵回老家,他有什么家产值得充入内务府的?
不过汤斌生病却是真的,一到冬天上朝,他总是在官服外面披一件羊皮袄上朝,在一众大臣里面显得格外寒酸,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羊裘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