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被她扔去刑部大牢,刑具挨个上去,遂吐出或真或假的消息。
殷夜亦懒得辨认,直接赐一刀斩。不仅头目被斩首,上下三族,皆被连坐。
故,景熙十四年二月到六月,小半年间,上至京畿皇城,下至东南两境七州五姓,共计五万余人,皆被灭族屠杀。
虽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然这般开杀戒到底有损帝王清誉。尤其是较为富庶的南境和近京畿的州成,百姓隐隐现出不安之势,亦有士子清流寻出昔年之事。言女帝女子之身登临君位,有违天地阴阳;双生子来路不明,此为天罚。
殷夜并不在意,边地的隆武军接了军令,已经列阵归来。前世,亦是如此,一波波地杀,直到苍生尽低头。
俯首时大悟,顺君者昌,逆君者亡。
只是这辈子,殷夜到底没有再开杀戒。跪在她面前,扣住天子剑,只身挡住流言暴行的是谢世子,谢晗。
“杀一次便够了!若舅父还在,定不愿您满手鲜血。孩子们亦不愿您遭天下非议。”
“帝王路称孤道寡。可是您走下九重高台,还是一个母亲,您不是一个人。”
“一月为限,臣还您河清海晏。若不行,你再抽剑拔刀,届时臣为您握柄执鞘。”
彼时,才过弱冠的谢世子,禀谢氏风骨,承叔父教导,面对由士子清流,门阀世家组成的万余人的声讨,用了最愚蠢亦是最有效的法子,阻退了他们。
他说,“一刀斩”为陛下亲下诏,而五姓屠杀乃他之手笔。言说世家泛泛,不思管教,方才借势杀之。不想如此让君上背负罪名,实乃他之过。今日事发,愿一己担下,下慰民生,上告君主。
如此言语之下,女帝闻之,发诏令赐死。而原本声讨的人中,大多皆是末流世家,或者是以谢氏为楷模的学子之流。
一时莫说再做动作,只纷纷下跪,为谢世子求情。
殷夜顺势而下,为显真实,当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遂贬了谢晗官职,又赐刑仗百数。
一场本要鲜血肆流的清缴,在谢明初的革职和一身刑罚中避免。
景熙十四年十月,秋风萧瑟,暌违三年,殷夜再次踏入丞相府。
如今朝中内阁尚在,但丞相未立,而丞相府中虽无人办公,却住着谢世子。他没有入住澜庆堂,住的是客房。
如同一个宾客,候着远行未归的主人。
殷夜进来,便也只在他房中留了一盏茶的功夫。
“为什么?”她比划着。
如此保她,不惜压上谢氏百年名声。
“朕不要听什么忠君之言。”
谢晗趴在床上,定定地看着她,“叔父与您大婚当日,被拦于承天门前,于撵车之中训导臣。”
“他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但天下先陛下而后世家。”
“他要臣,立明堂,护门楣,保陛下。”
“为陛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臣,不敢有负所托。”
不、敢、有、负、所、托。殷夜手语,含笑额首。
自知前生事,她终于明白,为何今生她会那样对谢明初,无端囚禁他,欺压他,厌恶他,不过是她前世执念,没有忘记对他的恨。
前生,他有负谢清平所托。
而到如今,她想起曾经自己完整的一生,已经辨不清也不愿再辨清孰是孰非。
众生皆苦罢了。
只是这一刻,闻谢晗之语,她尚且欣慰。只伸手握了握他肩膀,“养好伤,早些回朝。”
她离开丞相府的时候,月色正好,月华如水洒在匾额上。
她望了许久,方扶上佘霜壬的手踏上车驾。
到今岁冬,郢都又早早开始落雪。
景熙十六年,她二十又一了。菱花铜镜中,远远观去,她仍是风华绝代的好模样。唯有细细,便能看见眼角到底生出了细碎的皱纹。
这些年,起初也颓废过,心焦过,最绝望的时候,她看着孩子哭的紫胀憋闷的面庞,拔了头上发簪,想就此了结他们。
小公主的脖颈间有一道寸长的伤疤,便是这样留下的。
可是她到底下不去手,这样孩子去地底下,见到他们的父亲,向他告状,以后她该怎么去见他呢?
没有谢清平的死讯,坞郡也没传来任何消息。
可是在她心里,他已经死了,她接受了这个事实。
那封信,是绝笔。
按他的性子,若非无望,绝不会说那样的话。
初时,她还能安慰自己,他尚有生机。然在知晓他中毒日深的那一刻,再观“途中染病”四字,她便也大抵明了了。
那个病,便是毒。
放在前世,便是见了那具焦炭,她也不肯接受。可是如今,她没见尸体,却已经愿意相信他不在了。
他若还在,他为何不归?
他若归来,看她一眼,如何放得下她。
莫说她生下了他们的孩子,便是她生的是别人的孩子,她都相信,他不会忍心看她一个人强撑着。
她看着镜中的自己,面庞有血色,肤质尚滑腻,五指可握剑,可执笔,身子骨很是康健。这些是佘霜壬调养的,他补足了她生产的亏损,将她的身子重新调理好。
“你倒下,这两个就更没盼头了。”他偶尔生气时,便也不再守规矩,从“您”直接换成“你”,还能横眼瞪她。如同教训自己任性的胞妹。
殷夜亦懒得辨认,直接赐一刀斩。不仅头目被斩首,上下三族,皆被连坐。
故,景熙十四年二月到六月,小半年间,上至京畿皇城,下至东南两境七州五姓,共计五万余人,皆被灭族屠杀。
虽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然这般开杀戒到底有损帝王清誉。尤其是较为富庶的南境和近京畿的州成,百姓隐隐现出不安之势,亦有士子清流寻出昔年之事。言女帝女子之身登临君位,有违天地阴阳;双生子来路不明,此为天罚。
殷夜并不在意,边地的隆武军接了军令,已经列阵归来。前世,亦是如此,一波波地杀,直到苍生尽低头。
俯首时大悟,顺君者昌,逆君者亡。
只是这辈子,殷夜到底没有再开杀戒。跪在她面前,扣住天子剑,只身挡住流言暴行的是谢世子,谢晗。
“杀一次便够了!若舅父还在,定不愿您满手鲜血。孩子们亦不愿您遭天下非议。”
“帝王路称孤道寡。可是您走下九重高台,还是一个母亲,您不是一个人。”
“一月为限,臣还您河清海晏。若不行,你再抽剑拔刀,届时臣为您握柄执鞘。”
彼时,才过弱冠的谢世子,禀谢氏风骨,承叔父教导,面对由士子清流,门阀世家组成的万余人的声讨,用了最愚蠢亦是最有效的法子,阻退了他们。
他说,“一刀斩”为陛下亲下诏,而五姓屠杀乃他之手笔。言说世家泛泛,不思管教,方才借势杀之。不想如此让君上背负罪名,实乃他之过。今日事发,愿一己担下,下慰民生,上告君主。
如此言语之下,女帝闻之,发诏令赐死。而原本声讨的人中,大多皆是末流世家,或者是以谢氏为楷模的学子之流。
一时莫说再做动作,只纷纷下跪,为谢世子求情。
殷夜顺势而下,为显真实,当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遂贬了谢晗官职,又赐刑仗百数。
一场本要鲜血肆流的清缴,在谢明初的革职和一身刑罚中避免。
景熙十四年十月,秋风萧瑟,暌违三年,殷夜再次踏入丞相府。
如今朝中内阁尚在,但丞相未立,而丞相府中虽无人办公,却住着谢世子。他没有入住澜庆堂,住的是客房。
如同一个宾客,候着远行未归的主人。
殷夜进来,便也只在他房中留了一盏茶的功夫。
“为什么?”她比划着。
如此保她,不惜压上谢氏百年名声。
“朕不要听什么忠君之言。”
谢晗趴在床上,定定地看着她,“叔父与您大婚当日,被拦于承天门前,于撵车之中训导臣。”
“他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但天下先陛下而后世家。”
“他要臣,立明堂,护门楣,保陛下。”
“为陛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臣,不敢有负所托。”
不、敢、有、负、所、托。殷夜手语,含笑额首。
自知前生事,她终于明白,为何今生她会那样对谢明初,无端囚禁他,欺压他,厌恶他,不过是她前世执念,没有忘记对他的恨。
前生,他有负谢清平所托。
而到如今,她想起曾经自己完整的一生,已经辨不清也不愿再辨清孰是孰非。
众生皆苦罢了。
只是这一刻,闻谢晗之语,她尚且欣慰。只伸手握了握他肩膀,“养好伤,早些回朝。”
她离开丞相府的时候,月色正好,月华如水洒在匾额上。
她望了许久,方扶上佘霜壬的手踏上车驾。
到今岁冬,郢都又早早开始落雪。
景熙十六年,她二十又一了。菱花铜镜中,远远观去,她仍是风华绝代的好模样。唯有细细,便能看见眼角到底生出了细碎的皱纹。
这些年,起初也颓废过,心焦过,最绝望的时候,她看着孩子哭的紫胀憋闷的面庞,拔了头上发簪,想就此了结他们。
小公主的脖颈间有一道寸长的伤疤,便是这样留下的。
可是她到底下不去手,这样孩子去地底下,见到他们的父亲,向他告状,以后她该怎么去见他呢?
没有谢清平的死讯,坞郡也没传来任何消息。
可是在她心里,他已经死了,她接受了这个事实。
那封信,是绝笔。
按他的性子,若非无望,绝不会说那样的话。
初时,她还能安慰自己,他尚有生机。然在知晓他中毒日深的那一刻,再观“途中染病”四字,她便也大抵明了了。
那个病,便是毒。
放在前世,便是见了那具焦炭,她也不肯接受。可是如今,她没见尸体,却已经愿意相信他不在了。
他若还在,他为何不归?
他若归来,看她一眼,如何放得下她。
莫说她生下了他们的孩子,便是她生的是别人的孩子,她都相信,他不会忍心看她一个人强撑着。
她看着镜中的自己,面庞有血色,肤质尚滑腻,五指可握剑,可执笔,身子骨很是康健。这些是佘霜壬调养的,他补足了她生产的亏损,将她的身子重新调理好。
“你倒下,这两个就更没盼头了。”他偶尔生气时,便也不再守规矩,从“您”直接换成“你”,还能横眼瞪她。如同教训自己任性的胞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