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 作者:平仄客

    嫡长女 作者:平仄客

    第四百三十九章 改元即到

    西燕的珍宝和国书,体现的是西燕的态度,是西燕对大永的示好,这令景兴帝心里松了一口气。

    在这之前,他真的担心西燕会进犯,谁料西燕竟然是送礼。两国保持友好互不侵犯,这是景兴帝所想要的局面,看来西燕皇帝司马昊也是这样想的。

    然而,宣政殿上有朝臣,打断了景兴帝这种美好想象。

    “皇上,西燕在此时送来珍宝和国书,分明有诈。恐怕西燕此举,是在迷惑我朝。”

    说这话的,乃是兵部侍郎许慎行。

    说起来,许慎行此人,在大永朝臣之中,算幸运的,他赶上了好时候。兵部主官这几年频繁换人,副官也屡屡升职,这一来二去的,他在兵部资历算老的了。

    从从五品上的兵部郎中到正四品下的兵部侍郎,官升了四等,许慎行只用了八年的时间,这个速度,令朝官咋舌——关键是他身后没有世家大族。

    许慎行熟读兵书,对西燕的动作看得很通透。在大永戒备之后,西燕却送来厚礼,这分明是别有用心。兵不厌诈,他担心的是西燕刻意示好,使得大永松懈。

    作为兵部侍郎,他当然要出列奏言,提醒皇上和朝臣这一点。

    景兴帝听了许慎行的话语,没有顺应或者反对,只是略说了这么一句:“爱卿言之有理。其余朝臣,有本可启,无本则退。”

    景兴帝没有直接表态,但是朝臣已经知道他的态度了:皇上这是不想听到这些不和谐的声音。

    皇上不想听到的,朝官当然就不再奏言了。忤逆上意这种事,在临近过年之时,朝官都不想做。

    至于许慎行等看得明白的朝臣,在退朝之后向景兴帝作的警醒奏言,则另当别论。

    此刻在朝堂之上,关于西燕用心一事,就这样略了过去。

    景兴帝的心思很简单,西燕的贺礼照收,西宁卫戒备照常,不存在什么松懈与否的说法。至于京兆朝堂这里,不必再就此事细说,专注其余政事即可。

    其余政事,最主要的就是改元大典。景兴帝登基之时,就已定下明年正月初一改元,现在已经是十二月了,时间就要到了。

    这是景兴帝登基之后第一个年号,改元之后,大永皆称景兴年,昭示着大永正式进入他掌控的世代了。这个名号,将会传遍民间,流传史书,意义非同一般。

    在景兴帝的心目中,大永改元一事,是无比重要的。

    先前还有河内道旱灾和西燕局势一事,他的心神还不及改元之事。现在一切已经尘埃落定,河内道已经平定,西燕已经示好,天下咸太平。当下朝堂最紧要的,就是改元一事了。

    “礼部尚书,改元大典筹备得如何了?”朝官们既无本可奏,那么景兴帝就亲自点名了。

    听到景兴帝的询问,礼部尚书魏晋度应道:“回皇上的话,改元大典筹备已经进入尾声。含元殿已经装饰一新,大典仪注已经拟定,各事正完备当中……”

    魏晋度出列奏言,将改元大典的筹备事宜一一道来。

    在景兴帝登基典礼之后魏晋度的闲悠的日子也没有多久,在入秋之后,礼部就异常忙碌了,忙的就是改元大典。

    礼部先是联同工部的官员,按照礼制要求,将含元殿重新修饰;然后又和太常寺的官员商量仪注,拟定大典过程;中间还要向户部的官员拿筹备的钱财,还要监督少府监制造改元特用的风调雨顺鼎……

    这样众多而重要的事情,直把魏晋度和户部的官员累得够呛,而且还有惴惴担心当中是否有差错!

    长泰帝只用了“长泰”这个年号,因此大永上一次改元,是四十三年前的事情了。事隔几十年,再有改元大典,朝官们都盯着这一次典礼,魏晋度真怕会出问题。

    “朕心甚慰!朕心甚慰!礼部此事为重,诸官当尽力配合协助礼部。”听了魏晋度的汇报,景兴帝点点头,满意地说道。

    听了景兴帝的话语之后,朝官们看向魏晋度的目光就多了几分热切。

    他们倒不是为了典礼而热切,他们为的,是典礼过后的事情。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改元大典之后,就是官员官职的调整升迁,这是关系到朝官安身立命的事情,他们怎么会不热切?

    对于沈华善而言,这改元大典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要离开河内道返回京兆了。

    景兴帝的旨意,已经送抵河内道郑州,令沈华善在过年之前回到京兆,这为的是什么,沈华善当然知道。

    改元大典之后,朝堂之上,就是景兴一朝的官员了。长泰朝的前四卿都要退,韦景曜和萧厚仁等人致仕,能接上的,就是沈华善和左良哲等人了。

    景兴帝召他返回京兆,是为了让他接任中书令一职。

    接到这个旨意之后,沈华善的心情颇为复杂。这个旨意还是来了,召他回京任中书令,想必皇上心中,定是不乐意吧?

    自从任职中书侍郎以来,他的官阶一直在加等,官职却不曾变化。原因很简单,他是下一任中书令的人选。

    长泰帝留着他,是为了给景兴帝用的,沈家,是长泰帝为景兴帝准备的磨刀石。刚开始的时候,景兴帝也是如此认为的。

    只是后来,随着沈家的势力越来越盛,沈家和景兴帝的分歧越来越多,沈家就从磨刀石变成了利刃,而且还是景兴帝用得不顺手的利刃。

    用得不顺手的利刃,当然是要丢弃的。因此,景兴帝极不愿意让沈华善任中书令,免得沈家气盛越大。可是他发现,除了沈华善,朝中再没有中书令人选了!

    沈华善扶持景兴帝上位,有从龙之功,且有平乱之功;又在中书省任职,熟悉中书省的运作和事务;还是吴越沈家的族长,与朝中官员的关系也好。不管是从功绩官历名望等等来看,都没有人比得上他!

    中书令乃大永朝臣第一人,地位何等重要,要的就是超越群臣的功绩官历和名望,这才能带领百官顺平政事。舍弃沈华善而任用他人,何以服众?

    以沈华善为中书令,非是景兴帝心中乐意,乃是不得不为!

    不特沈华善之位如此,就连左良哲这个门下侍中之位,也是如此。

    景兴帝会乐意让外戚之家担任重臣之职吗?当然不乐意!尤其左家还牵涉重华殿传言参汤短松子这些事情,景兴帝对左家防备不已,又怎么会乐意左良哲任此重位?

    景兴帝不想任用的官员,却不得不任用,这是景兴帝皇权的窘迫。会有此窘迫,是因为他在朝堂的影响太弱了。

    景兴帝从被立太子到登基为帝,时间太短了,只有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多来,他不仅没有拢络到朝中大臣,反而令得原本近臣离心。

    说白了,景兴帝在朝中,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政令不出紫宸殿,主弱臣强,当然会这样。

    为君者,当平衡朝中势力,长泰帝这么教导景兴帝没有错。但前提是,为君者的威望实力足够强大,可以牢牢压制任何一方朝臣的势力,景兴帝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这说不上是谁之过,但这就是大永朝堂的现实,或许也是大永朝堂崩溃的因由之一。

    不管景兴帝乐意不乐意,大永的前四卿人选,都是定下的了。

    因此,才有沈华善接到的这一道旨意。

    “我也要返回京兆了,幸好河内道这里的情况渐平,我也走得安心……”

    沈华善自言自语道,放下了景兴帝的旨意,准备与河内道观察使交接政事。

    正式的河内道观察使人选已经确定了,不日就到达河内道。此人,是沈华善熟知的,当年也和沈华善交接过。

    就任河内道观察使的,正是工部尚书范载常。工部治水救旱,如今河内道这样的情况,范载常就任此职,算是适得其用。

    范载常见到沈华善的时候,神色是苦闷的。从正三品尚书升为从二品观察使,这是高兴的事。官职越往上,晋升的空间就越小,难度就越大,大永有几个从二品官员?

    若是以往,范载常定会笑得见牙不见眼。

    可是如今,河内道就是一个烫手山芋,范载常不想接呀!动乱大旱灾贪腐粮钱,全部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一想到这些,范载常就觉得头都大。

    “范老弟切勿如此忧心。河内道的民心渐稳,郑州三地的官场架构已经重整。千秋钱庄的粮财会继续运来,以助河内道百姓渡过难关。”

    沈华善笑着说道,将河内道的情况仔细道来。

    河内道政局是艰难,任务是繁重,但范载常是官场老手了,治理好这一道,使河内道更加稳定,这是可期之事。

    “况政绩从乱局出,范老弟若是平定了河内道这一方,带领河内道百姓度过旱灾,这就是天大的功绩了。百姓定必感念,皇上也定必知晓。”

    沈华善的意思很明确,河内道是不易,但范载常整治好这里了,那么升官加职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从二品观察使官职再往上,是什么?那是大永的前四卿!要做到大永前四卿,没有天大的功劳怎么行?像卞之和这样靠着慕妃上位的,毕竟是少数。

    沈华善这一说,倒使范载常的苦闷消了大半。他都已经来到河内道了,还能怎么样?为了前四卿,定要治理好这一道!

    第四百三十九章 改元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