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眼尖的发现,不仅那些读书人对院长恭恭敬敬。就是府衙里的官老爷们也对院长打从心底里的敬重。
这敬重可不是看在院长是知州大人的先生面上这么简单,这里面肯定有更深层次,他们不知道的原因。
这就不能不让人多思多想。
这些人进而再一次感慨,行动及时将自家娃送来书院的做法是多么正确。咱别的不图,就说被这其中某位先生看中,收为弟子,往后基本上就不用愁了。
锦绣打眼扫过去就对这些人的想法,摸了个七七八八,但锦绣觉得这都是好事,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为了目标付出行动,若是偏安一隅,心满意足,不想挪窝,只想混吃等死,到了那种地步,锦绣才要真的发愁呢。
鉴于今天这个特殊时刻,锦绣一早做了安排,将知州衙门里的一切切公务都放下,今天就带着这些官员和家长们在书院转悠。
于是众人终于见到了书院不同凡响之处。
高大雄伟的藏书楼,整整十八层,竟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藏书,小到三百千这种小儿启读物,大到四书五经名家著作,不一而足,简直就是读书人的天堂。
别说是读书人,就是在场的官员们心中也大为震动,恨不得上去仔细翻阅或搬回家慢慢感悟,但是很可惜,这里的书并不是给他们看的,只有拥有学生证和借书证两样齐全才被允许在书院内部阅读。
这就让许多读书人心里痒痒的不行。
只能看,不能摸,隔靴搔痒,心里更痒。有些名家大儒简直就是读书人心中的超级偶像,现在见到偶像亲笔注解的四书五经,但他们却只能远远观望,这种感受锦绣心知肚明。
但不能开这个口子,书院有书院的规矩,自从书院成立以来,任何人包括锦绣和院长,在那里都要严格遵守这些个规矩。
锦绣是这般对旁人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然这一切都是明面上的,至于暗地里,他们师徒如何操作,旁人不知,也不敢知。
锦绣只带这些人在藏书楼一楼参观,至于二楼,三楼乃至往上的整整十八层,那都是要在书院达到一定程度,有一定贡献,或是积分才能上去。
单就这些,已经让这些人大开眼界,要知道在世家之中藏书就是他们低调炫富的一种方式,只有真正有底蕴的人家才能真正收藏到有意义,价值不菲的书籍。
据闻,前朝有位宰相辞官归隐时带回家乡的书,整整用牛车拉了五十六车,一时震动朝野。
据传那是宰相家族整整累积了八代人的心血。
当然,五十六车都是竹简。
这时候的藏书,人们普遍更倾向于竹简,、虽然有了纸质书,但相对于竹简来说,纸质书墨色更容易晕染,更容易损坏,远不如竹简来的历史悠久。
而明安书院也只不过是一个刚刚成立的书院。就能有满满十八楼的藏书,且都不是滥竽充数之辈,众人心下猜测纷纷。
不管哪种猜测都不会认为这些藏书是心血来潮之下,就可以得到的。
看来大人为了今天书院的建立准备已久。
事实上也是如此,当锦绣有意识地想要在明安府建立书院的时候,先是将小时候元老爷为他寻么来的那一屋子藏书,让人整理一番运回明安府,挑挑拣拣将一些能用上的全部让人抄录整理,最后搬来这里。
再是让元家庞大的商队几经努力,在各地搜寻有用的书籍,加上宁亲王的个人贡献,几方结合之下,几年下来,才有了现如今的藏书楼。
可以说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锦绣和宁亲王师徒二人的心血所在,是他们两人的个人财产,因此,两人对这些书在意非常,立下严厉规矩,借书和看书都要经过严苛的审核,就是为了保证这些书的价值。
当然,这些锦绣是不会告诉在场中人的,有些事情只有当事人知道就可以了,没必要广而告之。太多人知道,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等出了藏书楼,锦绣又带这些人去报告厅体验一番。
报告厅的座椅设置与小广场篮球场那边相差无几,都是后一排比前一排高一点儿,便于后面人来更加清晰地看清楚前面的场景。
针对这点,众人还不是非常惊讶,让他们大开眼界的是报告厅良好的扩音设备,在如此巨大的报告厅内,站在最后一排的人,竟然能听清晰听到台上之人说的每一句话,这就非常不可思议。
锦绣告诉众人:“往后书院的各种嘉奖仪式都会来这里举行,届时会请嘉奖当事人的亲属一同参观,接受众人的恭贺。”
从锦绣口中,万水村村长以及一众家长们,第一次知道还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好学生,品德兼优,助人为乐,等等奖项的颁发都会在这里举行。他们也有沾自家孩子光的机会,与孩子们一起站在这个绚丽的舞台上,接受旁人艳羡的目光。
光是锦绣口中那些五花八门的奖励,就让万水村村长觉得锦绣不是在开办书院教书育人,而是在做慈善,就算他老头子一辈子没进过书院,但早年间也自己习得的几个字,读过几本书,哪家的书院会不要命一般给学生想方设法的送银子?
哪个书院不是每逢年过节,先生们,同窗们互相攀比送礼?
没错听锦绣说了这么多,在很多家长心中就是他人傻钱多烧的慌,想给旁人家孩子送银子,你听听就知道了,助人为乐,要奖励金钱,那什么三好学生也要奖励金钱,还有什么勤工俭学标兵也有奖励,还有什么奖学金,助学金,哪一项不是给学生送钱的?
这敬重可不是看在院长是知州大人的先生面上这么简单,这里面肯定有更深层次,他们不知道的原因。
这就不能不让人多思多想。
这些人进而再一次感慨,行动及时将自家娃送来书院的做法是多么正确。咱别的不图,就说被这其中某位先生看中,收为弟子,往后基本上就不用愁了。
锦绣打眼扫过去就对这些人的想法,摸了个七七八八,但锦绣觉得这都是好事,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为了目标付出行动,若是偏安一隅,心满意足,不想挪窝,只想混吃等死,到了那种地步,锦绣才要真的发愁呢。
鉴于今天这个特殊时刻,锦绣一早做了安排,将知州衙门里的一切切公务都放下,今天就带着这些官员和家长们在书院转悠。
于是众人终于见到了书院不同凡响之处。
高大雄伟的藏书楼,整整十八层,竟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藏书,小到三百千这种小儿启读物,大到四书五经名家著作,不一而足,简直就是读书人的天堂。
别说是读书人,就是在场的官员们心中也大为震动,恨不得上去仔细翻阅或搬回家慢慢感悟,但是很可惜,这里的书并不是给他们看的,只有拥有学生证和借书证两样齐全才被允许在书院内部阅读。
这就让许多读书人心里痒痒的不行。
只能看,不能摸,隔靴搔痒,心里更痒。有些名家大儒简直就是读书人心中的超级偶像,现在见到偶像亲笔注解的四书五经,但他们却只能远远观望,这种感受锦绣心知肚明。
但不能开这个口子,书院有书院的规矩,自从书院成立以来,任何人包括锦绣和院长,在那里都要严格遵守这些个规矩。
锦绣是这般对旁人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然这一切都是明面上的,至于暗地里,他们师徒如何操作,旁人不知,也不敢知。
锦绣只带这些人在藏书楼一楼参观,至于二楼,三楼乃至往上的整整十八层,那都是要在书院达到一定程度,有一定贡献,或是积分才能上去。
单就这些,已经让这些人大开眼界,要知道在世家之中藏书就是他们低调炫富的一种方式,只有真正有底蕴的人家才能真正收藏到有意义,价值不菲的书籍。
据闻,前朝有位宰相辞官归隐时带回家乡的书,整整用牛车拉了五十六车,一时震动朝野。
据传那是宰相家族整整累积了八代人的心血。
当然,五十六车都是竹简。
这时候的藏书,人们普遍更倾向于竹简,、虽然有了纸质书,但相对于竹简来说,纸质书墨色更容易晕染,更容易损坏,远不如竹简来的历史悠久。
而明安书院也只不过是一个刚刚成立的书院。就能有满满十八楼的藏书,且都不是滥竽充数之辈,众人心下猜测纷纷。
不管哪种猜测都不会认为这些藏书是心血来潮之下,就可以得到的。
看来大人为了今天书院的建立准备已久。
事实上也是如此,当锦绣有意识地想要在明安府建立书院的时候,先是将小时候元老爷为他寻么来的那一屋子藏书,让人整理一番运回明安府,挑挑拣拣将一些能用上的全部让人抄录整理,最后搬来这里。
再是让元家庞大的商队几经努力,在各地搜寻有用的书籍,加上宁亲王的个人贡献,几方结合之下,几年下来,才有了现如今的藏书楼。
可以说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锦绣和宁亲王师徒二人的心血所在,是他们两人的个人财产,因此,两人对这些书在意非常,立下严厉规矩,借书和看书都要经过严苛的审核,就是为了保证这些书的价值。
当然,这些锦绣是不会告诉在场中人的,有些事情只有当事人知道就可以了,没必要广而告之。太多人知道,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等出了藏书楼,锦绣又带这些人去报告厅体验一番。
报告厅的座椅设置与小广场篮球场那边相差无几,都是后一排比前一排高一点儿,便于后面人来更加清晰地看清楚前面的场景。
针对这点,众人还不是非常惊讶,让他们大开眼界的是报告厅良好的扩音设备,在如此巨大的报告厅内,站在最后一排的人,竟然能听清晰听到台上之人说的每一句话,这就非常不可思议。
锦绣告诉众人:“往后书院的各种嘉奖仪式都会来这里举行,届时会请嘉奖当事人的亲属一同参观,接受众人的恭贺。”
从锦绣口中,万水村村长以及一众家长们,第一次知道还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好学生,品德兼优,助人为乐,等等奖项的颁发都会在这里举行。他们也有沾自家孩子光的机会,与孩子们一起站在这个绚丽的舞台上,接受旁人艳羡的目光。
光是锦绣口中那些五花八门的奖励,就让万水村村长觉得锦绣不是在开办书院教书育人,而是在做慈善,就算他老头子一辈子没进过书院,但早年间也自己习得的几个字,读过几本书,哪家的书院会不要命一般给学生想方设法的送银子?
哪个书院不是每逢年过节,先生们,同窗们互相攀比送礼?
没错听锦绣说了这么多,在很多家长心中就是他人傻钱多烧的慌,想给旁人家孩子送银子,你听听就知道了,助人为乐,要奖励金钱,那什么三好学生也要奖励金钱,还有什么勤工俭学标兵也有奖励,还有什么奖学金,助学金,哪一项不是给学生送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