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丁七郎疑惑道,“先生不知道四爷爷就是木匠吗?”
看着沈游茫然的样子,丁七郎解释道:“哦,就是余白的父亲”
沈游一愣。
是啊,如果没有副业的话丁余白的祖父也攒不下三间青砖房,也不会有余钱供子孙上学。
“多谢”,沈游拱手一礼。
原本她是打算靠重金加上自己一丁点儿曾经观察过黄河水车的知识,砸出一个水力榨油作坊来。
麻烦的是,沈游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还打算跟木匠慢慢讨论慢慢做。
由于大齐在最初还规定了“轮班匠”制度,工匠们定期去京都替皇帝以及官府干活,直到后期,官府允许工匠以银钱折抵入京,这给了工匠们极大的自主性。
大一些的木匠成名已久,多数有了自己独特的手艺和独特的脾气,同时忙的不行,未必看得上沈游的银子,更不愿意跟沈游讨论着来做。
那简直就是给自己找了个钱少事多的甲方爸爸!
况且木匠这个职业多数做的东西比较广泛,极少有专职搞水车的。也就是说,在搞水车这一块,除了顶级匠人之外,其实大家都是一知半解,半斤八两的货色。
这样一来沈游就更愿意去找小一些的木匠,以工匠为主导,沈游为辅助。有商有量的做。
如果丁祖父是业余木匠的话,那么沈游到时候要做东西就方便多了。两人知根知底,况且丁祖父帮助沈游督建了房子,沈游也如约支付了酬劳,甚至还额外包了个红包。
这样一来,沈游前期支付的钱财加上水力压榨机做出来之后给的奖金,丁祖父必定会答应的。
解决了木匠这个问题,沈游长舒了一口气。
榨油作坊建起来,还有原材料、雇工等等问题。但是这些解决起来可就容易多了。普通的榨油坊必定有自己的原料渠道,他们绝不可能一年到头只给农人们搞点加工。
但是沈游并不打算抢他们的生意,死死捂着水力榨油的秘诀不分享出去。
相反的,她巴不得本地的榨油坊可以加入,从而将丁家村聚集成为一个油坊基地,靠着聚集效应,降低成本,如果能够齐心协力做大产业,销售往全大齐各地,但就再好不过了。
作者有话要说:油这一方面的资料特别少。所以文中出现的数据很多是我自己推测的。
比如说,油价这个问题,我只能找到崇祯末年的油价,苏州的油价70到80一斤,但这是乱世,所以我写的时候减半了。
此外,芝麻的出油率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石出油四十斤,出油率大概在33.3%左右。但是考虑到这极有可能是大油坊的水平,所以我写的时候就减少了。
除此之外,还有芝麻的亩产,古代人一年吃油量等等,由于资料太少,全是我自己结合资料推测的,所以数据可能会有失真的地方,如果有疏漏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第57章
九十月份正好是农忙时间,丁家村从垂髫小儿到古稀老人,人人汗珠子摔八瓣儿,统统都在忙活着秋收,大家跟老天爷抢时间,根本没工夫搭理沈游。
沈游也识趣,压根儿没凑上去。
奈何忙到着急上火的远不止农人们。
秋季一到,寒风渐起,孩子们养的鸡鸭鹅连产蛋都少了,考虑到原本一人三天可以吃到一个蛋,现在产蛋量一少,小孩子们吃不到了,比沈游还着急上火。
沈游眼看着几个小孩恨不得把鸡鸭带去床上睡,保证鸡鸭的体温和进食量。
她没有阻止,她当时购买的鸡鸭全是小崽子,也就是说,孩子们初步积累了养殖鸡鸭的经验。
紧接着就是漫长的冬季,沈游除了要向丁祖父支付水车定金之外,还要购入另一批小鸡鸭崽子,就为了实验能不能在冬季摸索出合适的孵蛋流程和温度。
否则将来人多了之后养殖的肉食都不够吃的。
农忙时节很快就过去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冷。
绝大部分人都开始了猫冬,沈游带着八个人也尽量减少了外出活动。
于是……功课暴涨!
八个学生的日常从上半天学变成了上全天学。
用沈游的话说——闲着也是闲着,来学习呀。
白天学习,晚上就孵小鸡小鸭。沈游分批次购置了许多蛋,她现在没有材料制作温度计,也就没有办法准确的测量出适宜的温度,只能够倚靠人对于温度的手感,或者是与人体腋下温度作对比。
为了确定出适宜的温度,她就跟烧烤一样,往床中心处的下面烧了一点秸秆稻草,于是距离床中心处最远的地方就是温度最低。
依次排列好蛋,按照对比实验,还得提供湿度、光照等等。
一点一点的观察,对比。光是为了搞明白温度,沈游足足折腾了一个月。买了三百多个蛋,最后孵出了十几只病弱小崽子。
“沈先生!”
陈王氏跑得很急,“又死了!”
沈游无可奈何,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十几只病弱小崽估计快要死一半了,沈游甚至考虑过要不要掏钱给那些专业卖鸡崽的人看过,但是转念一想这是人家赖以为生的秘方,无论如何都不会告诉沈游的。
除非沈游砸个几百两,可沈游手上的钱在付了水车订金、支付完日常开销之后,还得预留出油坊的起始资金,其实真的剩的不多了。
看着沈游茫然的样子,丁七郎解释道:“哦,就是余白的父亲”
沈游一愣。
是啊,如果没有副业的话丁余白的祖父也攒不下三间青砖房,也不会有余钱供子孙上学。
“多谢”,沈游拱手一礼。
原本她是打算靠重金加上自己一丁点儿曾经观察过黄河水车的知识,砸出一个水力榨油作坊来。
麻烦的是,沈游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还打算跟木匠慢慢讨论慢慢做。
由于大齐在最初还规定了“轮班匠”制度,工匠们定期去京都替皇帝以及官府干活,直到后期,官府允许工匠以银钱折抵入京,这给了工匠们极大的自主性。
大一些的木匠成名已久,多数有了自己独特的手艺和独特的脾气,同时忙的不行,未必看得上沈游的银子,更不愿意跟沈游讨论着来做。
那简直就是给自己找了个钱少事多的甲方爸爸!
况且木匠这个职业多数做的东西比较广泛,极少有专职搞水车的。也就是说,在搞水车这一块,除了顶级匠人之外,其实大家都是一知半解,半斤八两的货色。
这样一来沈游就更愿意去找小一些的木匠,以工匠为主导,沈游为辅助。有商有量的做。
如果丁祖父是业余木匠的话,那么沈游到时候要做东西就方便多了。两人知根知底,况且丁祖父帮助沈游督建了房子,沈游也如约支付了酬劳,甚至还额外包了个红包。
这样一来,沈游前期支付的钱财加上水力压榨机做出来之后给的奖金,丁祖父必定会答应的。
解决了木匠这个问题,沈游长舒了一口气。
榨油作坊建起来,还有原材料、雇工等等问题。但是这些解决起来可就容易多了。普通的榨油坊必定有自己的原料渠道,他们绝不可能一年到头只给农人们搞点加工。
但是沈游并不打算抢他们的生意,死死捂着水力榨油的秘诀不分享出去。
相反的,她巴不得本地的榨油坊可以加入,从而将丁家村聚集成为一个油坊基地,靠着聚集效应,降低成本,如果能够齐心协力做大产业,销售往全大齐各地,但就再好不过了。
作者有话要说:油这一方面的资料特别少。所以文中出现的数据很多是我自己推测的。
比如说,油价这个问题,我只能找到崇祯末年的油价,苏州的油价70到80一斤,但这是乱世,所以我写的时候减半了。
此外,芝麻的出油率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石出油四十斤,出油率大概在33.3%左右。但是考虑到这极有可能是大油坊的水平,所以我写的时候就减少了。
除此之外,还有芝麻的亩产,古代人一年吃油量等等,由于资料太少,全是我自己结合资料推测的,所以数据可能会有失真的地方,如果有疏漏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第57章
九十月份正好是农忙时间,丁家村从垂髫小儿到古稀老人,人人汗珠子摔八瓣儿,统统都在忙活着秋收,大家跟老天爷抢时间,根本没工夫搭理沈游。
沈游也识趣,压根儿没凑上去。
奈何忙到着急上火的远不止农人们。
秋季一到,寒风渐起,孩子们养的鸡鸭鹅连产蛋都少了,考虑到原本一人三天可以吃到一个蛋,现在产蛋量一少,小孩子们吃不到了,比沈游还着急上火。
沈游眼看着几个小孩恨不得把鸡鸭带去床上睡,保证鸡鸭的体温和进食量。
她没有阻止,她当时购买的鸡鸭全是小崽子,也就是说,孩子们初步积累了养殖鸡鸭的经验。
紧接着就是漫长的冬季,沈游除了要向丁祖父支付水车定金之外,还要购入另一批小鸡鸭崽子,就为了实验能不能在冬季摸索出合适的孵蛋流程和温度。
否则将来人多了之后养殖的肉食都不够吃的。
农忙时节很快就过去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冷。
绝大部分人都开始了猫冬,沈游带着八个人也尽量减少了外出活动。
于是……功课暴涨!
八个学生的日常从上半天学变成了上全天学。
用沈游的话说——闲着也是闲着,来学习呀。
白天学习,晚上就孵小鸡小鸭。沈游分批次购置了许多蛋,她现在没有材料制作温度计,也就没有办法准确的测量出适宜的温度,只能够倚靠人对于温度的手感,或者是与人体腋下温度作对比。
为了确定出适宜的温度,她就跟烧烤一样,往床中心处的下面烧了一点秸秆稻草,于是距离床中心处最远的地方就是温度最低。
依次排列好蛋,按照对比实验,还得提供湿度、光照等等。
一点一点的观察,对比。光是为了搞明白温度,沈游足足折腾了一个月。买了三百多个蛋,最后孵出了十几只病弱小崽子。
“沈先生!”
陈王氏跑得很急,“又死了!”
沈游无可奈何,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十几只病弱小崽估计快要死一半了,沈游甚至考虑过要不要掏钱给那些专业卖鸡崽的人看过,但是转念一想这是人家赖以为生的秘方,无论如何都不会告诉沈游的。
除非沈游砸个几百两,可沈游手上的钱在付了水车订金、支付完日常开销之后,还得预留出油坊的起始资金,其实真的剩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