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周恪清楚的知道,齐桓是不会死心的。
    果然,齐桓接触过沈游之后定下了二次赋税改革的计划。
    此时齐桓的身体已经开始败坏了。
    幸运的是,周恪找到了唐直。唐直是儒生,久试不第,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弃儒入医,竟然成了闽地著名的大夫。
    周恪好不容易在深山老林里寻访到了他,靠着唐直的医术为齐桓续命至今。
    齐桓因为身体无法支撑,将计划挪交给了赵案与王汝南。
    为了制止齐桓的计划,周恪再度往里面掺沙子。他安插的人手瞒住了王汝南和赵案,所以他们才会以为一夜之间涌出了近千灾民。其实那些灾民早就零零碎碎的出现在了金陵周围。
    只要灾民人数过多,齐桓生怕变成造反,一定会停止计划,开始赈济灾民。
    可周恪千算万算没算到,赵案没有急智,一时慌乱之下竟然求助于沈游,将沈游扯了进来。
    周恪问过沈游的计划,得知她是打算赚一笔钱还债之后就开个商铺,脱离这烂摊子。所以周恪从始至终都没有告诉沈游,齐桓利用了她。
    原本只要赵案不说,沈游根本不会知道此事,她无需被牵扯进来,也不会知道自己被利用了。可现在,以沈游的心性,一旦知道自己被利用了,她一定会冷静下来,询查原因,梳理前路。
    保不准一会儿灾民被赈济,院试正常结束,沈游就能够推断出是周恪在搞鬼。届时,他俩的婚约就得告吹,沈游是绝不愿意跟一个心眼子比她还多的人搞计划婚姻的。
    周恪第一次茫然了一瞬,不是因为婚约波折,而是他发现自己可能依然无能为力。
    可宦海沉浮多年的周恪原本就极为坚韧,他深呼吸了一口气。
    “先生,是我”。
    周恪直接对着齐桓承认了是他两度阻止了齐桓改革赋税。
    齐桓大惊,整个人都在发抖,“你、你……”。
    “您放心,灾民我会去赈济,会处理好”,周恪允诺道。
    齐桓像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弟子的真面目,“……为何?”
    “您的赋税改革会害死您自己的”。
    齐桓摇了摇头。
    周恪知道,这是在说他并不畏惧死亡,若能为自己的奋斗终生的事业而死。死得其所!
    “可如果赋税改革也救不了这个国家呢?”
    “您入仕多年,怎么会不知道,大齐面上四海升平,实则烂到了骨子里”,周恪声音都是冷的,“天灾频发、吏治**,外有强敌窥伺,内有党争之祸。东宫太子悬而未决,各地藩王异动频频”。
    周恪脱下了他温和的面具嘲讽道:“清流们只会动嘴皮子。一门心思的讨论要不要给陛下的生父一个封号?”
    他牙关紧咬,何等的愤怒,“多少朝堂政事悬而未决,数万生民流离失所。耿介的大臣直言进谏,皇帝却天天惦记着他床榻上的那点破事!”
    “满朝堂的罪过泰半都因皇帝而起。他高坐庙堂之上,管‘装聋作哑’叫‘无为而治’。分明心里门门清,可他不想动也懒得动。他只负责修佛寺,建道观,一门心思的求子。”
    周恪格外愤怒,他上辈子做到了首辅,赋税改革不过是一方面罢了,为了救这个即将没落的王朝,他耗尽心血。即使如此,他也不知道自己死了之后这个皇朝还能续命多久。
    当了十几年的官,他太知道这个皇朝的弊病从何而起!
    “他们要你只读四书五经,再不读史。尧舜禹时分明是禅让,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成了‘此乃吾家业也’。开国□□连《孟子》里的‘民为贵君为轻’都要删去,还将孟子陪祀的资格剥夺。倾一国之力供一人享乐!受万民奉养却无所作为!这就是皇帝!”
    周恪生平第三憾——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放肆!”
    齐桓暴怒不已,他整个人都在发抖,提着一口气问周恪,“你知不知道这是……大不敬之罪?”
    你怎敢随意议论陛下?!
    “那是……君父!”
    周恪木着脸,“我宁愿……无父无君”
    齐桓只觉胸口一阵绞痛。
    我教他读史书,我教他读孟子!
    是我不好!是我没教好他!
    “不是您没教好我”,周恪笑道,“您虽未生我,却教我养我,恩义重于泰山”。
    “是我脑生反骨,生来便害生母亡故,我是带罪之人,无君无父,不守三纲,不认五常。”
    周恪跪在齐桓的榻前。
    他颤抖着声音问道。
    “您便是要罚我……可否再熬一熬……莫要……弃我而去”。
    齐桓鼻子一酸,老泪纵横。
    “罢了……唐直呢?”,齐桓自知自己已是苟延残喘,根本活不了多久了。不论什么法子,都试一试,全了谨之的念想吧。
    周恪跪着,强忍着不要哭。
    他自觉冷心冷肺,可年少时八载悉心养育,手把手的教他读书识字。周恪怎能不恨什么狗屁倒灶的赋税改革!
    这个改革拖死了齐桓的命,周恪花费了十余年完成了改革,却不知道到底能够为大齐续命多久。
    根据人一走茶就凉的官场原则,周恪自觉死后必定被倒台清算。也就是说他其实根本就没能通过改革救大齐。
    如果被齐桓得知,他苦心设计了一辈子的赋税改革根本无法拯救大齐,这对齐桓的打击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