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桑非常恼火,他咬牙切齿地看着面前从容镇定的晋王使者,好半响才阴恻恻地冷笑出声:贵使一行,不过三人三骑闯我突厥营帐,并散布谣言意图不轨,难道就不惧本汗王将你军法处置,我看贵使这模样,可不像有在千军万马之间来去自如之本事。
杨怀犀毫无惧色,当然他也并不想再激怒奇桑,将这条性命葬送在突厥军营。
本使不过敝主帐下记室,生死无足轻重,只不过担负信使之令,而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汗王若处死本使,岂不受天下嘲笑臣民责鄙?往往为一时之怒而犯忌讳者,都乃愚狂之辈,本使听敝主时常与诸位部将议及汗王,皆称与汗王虽为敌对,确甚敬佩汗王果有雄主之志,足称英豪,故本使相信汗王必定不会犯愚狂之谬,损英雄之气。
这话虽是奉承,但杨怀犀却无谄媚之态,事实上贺烨也的确不曾轻视奇桑,所以他说来并不觉得是在阿谀,但散布谣言意图不轨的罪名当然是要辩白的,杨怀犀紧跟着又道:汗王既为英雄豪杰,当然更不至于自欺欺人,长安已被我方收复,贵方大将军汗王同胞手足雄河的确被我方俘获,本使奉殿下之令,送雄河将军安返,并献劝降之书,怎会以杜撰之说欺诈汗王?汗王若不问青红皂白将本使处死,犯忌在先,我方当然也会还以厉害,将雄河将军斩于阵前,届时,难道汗王还能向部将隐瞒长安已失之败讯?
奇桑虽然恼怒,但也不得不承认杨怀犀的话足够对他形成威胁,纵然他不顾弟弟雄河的性命,但杀了这个不足轻重的信使除了显得自己愚狂以外,还能有什么用处?贺烨只要公然处死雄河,把人头奉上,就能证实长安失守一事,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向部将隐瞒了,到时突厥方才会军心动乱,给予晋王可乘之机。
当然,雄河到底是他一母同胞的手足,对他忠心不二,因为突厥国内的权位之争,逼得他弑父夺得王权,将心怀二意的兄弟几乎斩杀一尽,只余雄河一个臂膀,而如今天下未定大业未成,若非逼不得已,奇桑当然还是要力保雄河,更重要的是,他还想从雄河口中打问长安城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不甘输得不明不白。
所以奇桑忍怒接过杨怀犀呈上的劝降表,又并不急着拆阅:晋王开出什么条件,才肯放归雄河?
杨怀犀瞄了一眼奇桑额头暴起的青筋,却并未从这口吻里听出浮躁之气,不由暗忖:成大事者,往往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从这一点来看,突厥汗王的确不愧殿下敬赞之对手。
于是他的态度便越发显得谦恭:殿下知闻,王妃祖母及父母虽被汗王所获,却并未苛待,如今毫发无伤,十分感念汗王待之礼遇,所谓报以琼瑶,故殿下也不想为难汗王,愿意将雄河将军送返,以示罢战之诚。
这就是说,送回阿史那雄河并不附加任何条件。
但奇桑当然不会铭感肺腑,冷笑道:本汗王自夺长安,善待者可并非京兆柳一族,对于诸多俘臣如崔、薛等几大显望,可也是秋毫无犯敬重有加,晋王若真要报之琼瑶,理当将我数万突厥士勇一齐放返才是。
这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不过杨怀犀作为使者,当然也不至于出言讥诮,他微笑道:殿下亦知晓汗王对我大周诸多臣子礼敬有加,是以已经下令,不许坑杀俘虏,只要贵国士勇甘愿投效,我方亦会善待,今后若立功勋,理当论功行赏。
当初突厥占领长安,可没允许诸多显望迁离长安自投洛阳,眼下晋王又凭什么要把诸多俘虏交回突厥呢?
一个雄河对大周而言毫无用处,不过将那几万虎狼之兵交还,岂不是壮大突厥声威?贺烨当然不会行为这等愚蠢之事。
杨怀犀已经见到了奇桑,并将劝降表转交,任务已经达成,自是不会再与奇桑多废唇舌,礼辞道:还请汗王遣兵,随本使迎回雄河将军,殿下亦知罢战之事关系重大,决断不易,故而愿予汗王十日时间,商议麾下部将,若汗王答应罢战,遣使修书向殿下说明即可,殿下切盼汗王能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他退后数步,方转身离去,身后只有两员士勇仗剑跟随,但这一行三人却并受到阻止,虽然脊背一直有若阴芒在刺,杨怀犀却丝毫不曾露怯,直至将雄河顺利交接,他在数十里外驻守的先锋军围护下,目送一百突厥卫拥护着雄河远去,他轻拈长须,只觉胸中一片敞亮。
直到此时,不得志的郁怀以及曾经助纣为虐的悔愧似乎方才烟消云散了,他远望着渭水汤汤,以及青峦起伏,秋阳的余晖下这片壮阔的山河,杨怀犀从来没有如此刻一般坚信
晋王必胜,治世有望!
第1165章 宝器?祸害?
那封劝降表不可能为奇桑所认同。
杨怀犀离开后,他立即诏见诸部将领,别说义愤填膺的吐蕃人,就连铁勒、回纥等部也拍案大骂,纷纷叫嚷着要杀破潼关,狠狠教训狂妄自大的晋王贺烨。
琐细不用多说,首先一条,贺烨怒斥吐蕃兵勇在长安实施的暴行,勒令奇桑必须将吐蕃部所有士勇绑交大周处治,根本不认为那几个统领的人头就能平息长安百姓的怨恨,突厥必须讨伐吐蕃,胁迫吐蕃赞普亲自向大周告罪。
再者,突厥立即撤出玉门关外,向大周称臣,岁岁纳贡,服从节制,如此大周才愿给予突厥一个投降的机会。
杨怀犀毫无惧色,当然他也并不想再激怒奇桑,将这条性命葬送在突厥军营。
本使不过敝主帐下记室,生死无足轻重,只不过担负信使之令,而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汗王若处死本使,岂不受天下嘲笑臣民责鄙?往往为一时之怒而犯忌讳者,都乃愚狂之辈,本使听敝主时常与诸位部将议及汗王,皆称与汗王虽为敌对,确甚敬佩汗王果有雄主之志,足称英豪,故本使相信汗王必定不会犯愚狂之谬,损英雄之气。
这话虽是奉承,但杨怀犀却无谄媚之态,事实上贺烨也的确不曾轻视奇桑,所以他说来并不觉得是在阿谀,但散布谣言意图不轨的罪名当然是要辩白的,杨怀犀紧跟着又道:汗王既为英雄豪杰,当然更不至于自欺欺人,长安已被我方收复,贵方大将军汗王同胞手足雄河的确被我方俘获,本使奉殿下之令,送雄河将军安返,并献劝降之书,怎会以杜撰之说欺诈汗王?汗王若不问青红皂白将本使处死,犯忌在先,我方当然也会还以厉害,将雄河将军斩于阵前,届时,难道汗王还能向部将隐瞒长安已失之败讯?
奇桑虽然恼怒,但也不得不承认杨怀犀的话足够对他形成威胁,纵然他不顾弟弟雄河的性命,但杀了这个不足轻重的信使除了显得自己愚狂以外,还能有什么用处?贺烨只要公然处死雄河,把人头奉上,就能证实长安失守一事,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向部将隐瞒了,到时突厥方才会军心动乱,给予晋王可乘之机。
当然,雄河到底是他一母同胞的手足,对他忠心不二,因为突厥国内的权位之争,逼得他弑父夺得王权,将心怀二意的兄弟几乎斩杀一尽,只余雄河一个臂膀,而如今天下未定大业未成,若非逼不得已,奇桑当然还是要力保雄河,更重要的是,他还想从雄河口中打问长安城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不甘输得不明不白。
所以奇桑忍怒接过杨怀犀呈上的劝降表,又并不急着拆阅:晋王开出什么条件,才肯放归雄河?
杨怀犀瞄了一眼奇桑额头暴起的青筋,却并未从这口吻里听出浮躁之气,不由暗忖:成大事者,往往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从这一点来看,突厥汗王的确不愧殿下敬赞之对手。
于是他的态度便越发显得谦恭:殿下知闻,王妃祖母及父母虽被汗王所获,却并未苛待,如今毫发无伤,十分感念汗王待之礼遇,所谓报以琼瑶,故殿下也不想为难汗王,愿意将雄河将军送返,以示罢战之诚。
这就是说,送回阿史那雄河并不附加任何条件。
但奇桑当然不会铭感肺腑,冷笑道:本汗王自夺长安,善待者可并非京兆柳一族,对于诸多俘臣如崔、薛等几大显望,可也是秋毫无犯敬重有加,晋王若真要报之琼瑶,理当将我数万突厥士勇一齐放返才是。
这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不过杨怀犀作为使者,当然也不至于出言讥诮,他微笑道:殿下亦知晓汗王对我大周诸多臣子礼敬有加,是以已经下令,不许坑杀俘虏,只要贵国士勇甘愿投效,我方亦会善待,今后若立功勋,理当论功行赏。
当初突厥占领长安,可没允许诸多显望迁离长安自投洛阳,眼下晋王又凭什么要把诸多俘虏交回突厥呢?
一个雄河对大周而言毫无用处,不过将那几万虎狼之兵交还,岂不是壮大突厥声威?贺烨当然不会行为这等愚蠢之事。
杨怀犀已经见到了奇桑,并将劝降表转交,任务已经达成,自是不会再与奇桑多废唇舌,礼辞道:还请汗王遣兵,随本使迎回雄河将军,殿下亦知罢战之事关系重大,决断不易,故而愿予汗王十日时间,商议麾下部将,若汗王答应罢战,遣使修书向殿下说明即可,殿下切盼汗王能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他退后数步,方转身离去,身后只有两员士勇仗剑跟随,但这一行三人却并受到阻止,虽然脊背一直有若阴芒在刺,杨怀犀却丝毫不曾露怯,直至将雄河顺利交接,他在数十里外驻守的先锋军围护下,目送一百突厥卫拥护着雄河远去,他轻拈长须,只觉胸中一片敞亮。
直到此时,不得志的郁怀以及曾经助纣为虐的悔愧似乎方才烟消云散了,他远望着渭水汤汤,以及青峦起伏,秋阳的余晖下这片壮阔的山河,杨怀犀从来没有如此刻一般坚信
晋王必胜,治世有望!
第1165章 宝器?祸害?
那封劝降表不可能为奇桑所认同。
杨怀犀离开后,他立即诏见诸部将领,别说义愤填膺的吐蕃人,就连铁勒、回纥等部也拍案大骂,纷纷叫嚷着要杀破潼关,狠狠教训狂妄自大的晋王贺烨。
琐细不用多说,首先一条,贺烨怒斥吐蕃兵勇在长安实施的暴行,勒令奇桑必须将吐蕃部所有士勇绑交大周处治,根本不认为那几个统领的人头就能平息长安百姓的怨恨,突厥必须讨伐吐蕃,胁迫吐蕃赞普亲自向大周告罪。
再者,突厥立即撤出玉门关外,向大周称臣,岁岁纳贡,服从节制,如此大周才愿给予突厥一个投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