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夫人蹙着眉头:王妃,祝二娘之事,我也有所耳闻,未知王妃既然主张举告不法,为何偏对这事置之不问?
毛夫人,律法严禁仆婢告主,王妃不受理这告诉也无可厚非。出言反驳的却是任媵人。
据我所知,仆婢告主虽要先受杖刑,可那婢女却自尽而亡,那么足算已经受刑,论来王妃应当受理告诉才是。
举告人既然已经死去,凭其一面之辞,又如何断定所告是否属实呢?十一娘缓缓说道。
那么王妃何不当众询问祝二娘,如此便能确断刘氏是否有虐辱之恶。毛夫人不依不饶。
这不妥当吧,祝二娘身为子女,自是不能告举父母,我便是询问,她也会说父母慈祥仁爱,岂非多此一举?
二娘虽然不能举告父母,可我这姑外祖母,却可以举告祝济夫妇虐辱嫡女吧?陈氏冷冷说道。
十一娘轻挑眉梢:敢问陈郡君,既然祝二娘恪守子女之孝,那么你又是从何听说刘娘子苛虐二娘,又有什么凭证?
陈氏挺起胸膛:二娘虽是祝氏女,又因生母早丧,刘氏恶毒不教二娘德行,可二娘自幼却是被老身教以陈氏家训,自是恪守子女之孝,节烈贞德,王妃既问凭据,老身也不妨直言,二娘自嫁俞郎,孝重翁姑,敬爱夫主,与俞郎相敬如宾,然而不幸俞郎故逝,二娘亦愿为亡夫守节,方为人妇之德,不曾料,先被刘氏逼迫大归,再又被逼改嫁,二娘不愿背弃亡夫,不惜自残抗拒,难道还不能证实刘氏苛虐?
陈郡君这话有失偏颇吧,子女本应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祝二娘违抗母命,先可就触犯了不孝。谢媵人刚才见任氏帮腔,这时也不甘落后。
婚姻固然当循父母之命,然则仅是针对闺秀而言,二娘既然已经嫁为俞家妇,为俞郎守节方才合乎礼矩,纵然是父母,亦不应逼迫改嫁。陈氏义正词严:故,老身以为,王妃应当维护贞烈之义,严惩损毁礼法之恶。
言下之意,便是标榜祝二娘,而惩治刘氏。
十一娘颔首:祝二娘虽为大归之女,不过已嫁为人妇,刘娘子便为亲长,也的确不应逼迫改嫁,可论说刘娘子之罪是否成立,关键便在逼迫二字,刘娘子,你也不妨说说,你有没有逼迫祝二娘呢?
刘氏虽然不愿在众人面前自曝家丑,可心中对陈氏却也早藏怨怒二娘若非被这姑外祖母自幼挑唆,也不会对自己那样抵触,更不说陈氏今日口口声声称她恶毒不容继女,上苍有眼,这么多年来,她对二娘可是连重话都没有一句,刘氏再是如何温顺平和,也被陈氏的步步紧逼激怒,将心一横,实话实说。
王妃明鉴,陈郡君称妾身逼迫二娘大归,已为不实,俞郎病逝,因俞家翁姑对二娘心怀埋怨,主动与妾身商量让二娘大归,妾身担心二娘在俞家受苦,当征得外子许可后,方接返二娘;妾身自问,若亲生女儿,青春年华便将孤独残生,于心何忍?故而才为二娘操心再婚之事,当略有眉目后,亦并未自作主张,而是征询二娘意见,哪知哪知二娘自幼便被郡君教导得刚愎自用,听信郡君挑拨离间,以为妾身是要害她名节,竟然自劓又说此回,外子因那婢女无理取闹,恼怒二娘外家亲长屡屡生事,方才拒绝晋阳陈诸人登门,要是当真限制二娘自由,二娘今日又怎能轻易离家,滋闹生事?
一派胡言!陈氏大怒:你这是指责俞家不容二娘?很好,今日俞家娘子也在席上,王妃便不妨询问询问,究竟是二娘被夫家不容,还是刘氏血口喷人!
据陈氏以为,当年二娘嫁去俞家,可是她亲自撮合,俞母听说二娘是被她教管长大,忙不迭便应允了这门婚事,六礼告成也是大示诚意,聘礼之重曾经引得晋阳诸贵惊赞连连,俞家又哪里会不满二娘这儿媳?就算不满,这时被刘氏直言拆穿,道其不容儿媳守节,也万万不会承认。
她却没有想到,俞母实在对祝二娘这个儿媳忍无可忍!
若这事换到从前,纵然俞母不满祝二娘,但顾忌着与太原柳、晋阳陈等家交谊,或许还不会掺合,可现今,俞家眼看晋王府已然得势,太原四姓,柳、甄、孟三家都已旗帜鲜明,她又怎会为了晋阳陈,把太原四大世族,加上晋王府一齐开罪?
俞母很快便有了决断,冷笑说道:陈郡君当年为祝二娘保媒,妾身的确相信二娘既受晋阳陈家训,必然贤德,故而深感荣幸,哪里想到,后来却是悔不当初!
说着竟然红了眼眶:王妃,不是妾身不容孀居儿媳,实在因为祝二娘她自嫁入我家,便对小女挑剔厉束,小女当年不过豆蔻之龄,天真稚趣,不过是与婢子说笑时声音略大一些,竟被二娘端着长嫂架子惩罚,让小女顶着炎炎烈日,跪了足足两个时辰!当妾身闻讯赶回时,小女已经中暑昏厥,祝二娘这个蛇蝎心肠,竟然不许仆婢请医,说是为了让小女受到教训,方能痛改前非!妾身心疼女儿,训斥了她几句,她竟然顶撞,称妾身对小女过于溺爱,将来必然遭至家风被人诋损,就连妾身也被气得病了一场。
犬子为了这事,当然也会怒斥祝氏,可祝氏不知悔改,仍然对小女动辄喝骂,自诩为严回管教,犬子险些没有起意休妻,自那之后,夫妻两便屡生矛盾争执,犬子若不是因为厌恶祝氏,也不会在外留连,若非因为心中郁烦,又怎会与同窗纵饮,结果不慎落水,虽得及时救起,却因高热而伤肺脏,年纪轻轻便病重不治,妾身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当时的确不能容忍祝氏这个罪魁,方才请了刘娘子,让她将祝氏带回娘家。
毛夫人,律法严禁仆婢告主,王妃不受理这告诉也无可厚非。出言反驳的却是任媵人。
据我所知,仆婢告主虽要先受杖刑,可那婢女却自尽而亡,那么足算已经受刑,论来王妃应当受理告诉才是。
举告人既然已经死去,凭其一面之辞,又如何断定所告是否属实呢?十一娘缓缓说道。
那么王妃何不当众询问祝二娘,如此便能确断刘氏是否有虐辱之恶。毛夫人不依不饶。
这不妥当吧,祝二娘身为子女,自是不能告举父母,我便是询问,她也会说父母慈祥仁爱,岂非多此一举?
二娘虽然不能举告父母,可我这姑外祖母,却可以举告祝济夫妇虐辱嫡女吧?陈氏冷冷说道。
十一娘轻挑眉梢:敢问陈郡君,既然祝二娘恪守子女之孝,那么你又是从何听说刘娘子苛虐二娘,又有什么凭证?
陈氏挺起胸膛:二娘虽是祝氏女,又因生母早丧,刘氏恶毒不教二娘德行,可二娘自幼却是被老身教以陈氏家训,自是恪守子女之孝,节烈贞德,王妃既问凭据,老身也不妨直言,二娘自嫁俞郎,孝重翁姑,敬爱夫主,与俞郎相敬如宾,然而不幸俞郎故逝,二娘亦愿为亡夫守节,方为人妇之德,不曾料,先被刘氏逼迫大归,再又被逼改嫁,二娘不愿背弃亡夫,不惜自残抗拒,难道还不能证实刘氏苛虐?
陈郡君这话有失偏颇吧,子女本应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祝二娘违抗母命,先可就触犯了不孝。谢媵人刚才见任氏帮腔,这时也不甘落后。
婚姻固然当循父母之命,然则仅是针对闺秀而言,二娘既然已经嫁为俞家妇,为俞郎守节方才合乎礼矩,纵然是父母,亦不应逼迫改嫁。陈氏义正词严:故,老身以为,王妃应当维护贞烈之义,严惩损毁礼法之恶。
言下之意,便是标榜祝二娘,而惩治刘氏。
十一娘颔首:祝二娘虽为大归之女,不过已嫁为人妇,刘娘子便为亲长,也的确不应逼迫改嫁,可论说刘娘子之罪是否成立,关键便在逼迫二字,刘娘子,你也不妨说说,你有没有逼迫祝二娘呢?
刘氏虽然不愿在众人面前自曝家丑,可心中对陈氏却也早藏怨怒二娘若非被这姑外祖母自幼挑唆,也不会对自己那样抵触,更不说陈氏今日口口声声称她恶毒不容继女,上苍有眼,这么多年来,她对二娘可是连重话都没有一句,刘氏再是如何温顺平和,也被陈氏的步步紧逼激怒,将心一横,实话实说。
王妃明鉴,陈郡君称妾身逼迫二娘大归,已为不实,俞郎病逝,因俞家翁姑对二娘心怀埋怨,主动与妾身商量让二娘大归,妾身担心二娘在俞家受苦,当征得外子许可后,方接返二娘;妾身自问,若亲生女儿,青春年华便将孤独残生,于心何忍?故而才为二娘操心再婚之事,当略有眉目后,亦并未自作主张,而是征询二娘意见,哪知哪知二娘自幼便被郡君教导得刚愎自用,听信郡君挑拨离间,以为妾身是要害她名节,竟然自劓又说此回,外子因那婢女无理取闹,恼怒二娘外家亲长屡屡生事,方才拒绝晋阳陈诸人登门,要是当真限制二娘自由,二娘今日又怎能轻易离家,滋闹生事?
一派胡言!陈氏大怒:你这是指责俞家不容二娘?很好,今日俞家娘子也在席上,王妃便不妨询问询问,究竟是二娘被夫家不容,还是刘氏血口喷人!
据陈氏以为,当年二娘嫁去俞家,可是她亲自撮合,俞母听说二娘是被她教管长大,忙不迭便应允了这门婚事,六礼告成也是大示诚意,聘礼之重曾经引得晋阳诸贵惊赞连连,俞家又哪里会不满二娘这儿媳?就算不满,这时被刘氏直言拆穿,道其不容儿媳守节,也万万不会承认。
她却没有想到,俞母实在对祝二娘这个儿媳忍无可忍!
若这事换到从前,纵然俞母不满祝二娘,但顾忌着与太原柳、晋阳陈等家交谊,或许还不会掺合,可现今,俞家眼看晋王府已然得势,太原四姓,柳、甄、孟三家都已旗帜鲜明,她又怎会为了晋阳陈,把太原四大世族,加上晋王府一齐开罪?
俞母很快便有了决断,冷笑说道:陈郡君当年为祝二娘保媒,妾身的确相信二娘既受晋阳陈家训,必然贤德,故而深感荣幸,哪里想到,后来却是悔不当初!
说着竟然红了眼眶:王妃,不是妾身不容孀居儿媳,实在因为祝二娘她自嫁入我家,便对小女挑剔厉束,小女当年不过豆蔻之龄,天真稚趣,不过是与婢子说笑时声音略大一些,竟被二娘端着长嫂架子惩罚,让小女顶着炎炎烈日,跪了足足两个时辰!当妾身闻讯赶回时,小女已经中暑昏厥,祝二娘这个蛇蝎心肠,竟然不许仆婢请医,说是为了让小女受到教训,方能痛改前非!妾身心疼女儿,训斥了她几句,她竟然顶撞,称妾身对小女过于溺爱,将来必然遭至家风被人诋损,就连妾身也被气得病了一场。
犬子为了这事,当然也会怒斥祝氏,可祝氏不知悔改,仍然对小女动辄喝骂,自诩为严回管教,犬子险些没有起意休妻,自那之后,夫妻两便屡生矛盾争执,犬子若不是因为厌恶祝氏,也不会在外留连,若非因为心中郁烦,又怎会与同窗纵饮,结果不慎落水,虽得及时救起,却因高热而伤肺脏,年纪轻轻便病重不治,妾身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当时的确不能容忍祝氏这个罪魁,方才请了刘娘子,让她将祝氏带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