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的在哪儿都有能力,有几个吃苦耐劳的知青,干完工地上的活儿,晚上还接钉纽扣、编中国结、装玩具的手工活回住的地方做,能多得块把钱,一个月下来比有正式工作还挣得多!干脆打电话回来,让家里其他人也过去,专接手工活加工,比种地轻松,还自由嘞!
顾学章听说,让各街道积极鼓励大家出去,为了方便家属远赴温州,继续一天二十四小时值班开介绍信。曾经最高纪录达到一天开出去三十份介绍信的程度!阳城市成了温州市最大的外来人口来源地!
要知道,这些人去了温州,可他们的爹娘孩子还在阳城,挣的钱不也得带回花?花在阳城,那就是给城市创造GDP啊!顾学章虽然不是唯GDP论者,可看到这样的景象他也十分开心。
他相信,十年后,甚至二十年后,这些有能力的在哪儿都会发光的“金子”们,肯定能在温州扎下根来,带动整个家庭或者家族的富足发展,阳城市或许不再是那个让人一提起就头痛的高寒山区了。
而对顾家来说,也是明显的受益者。
黄外公一个人在温州,既要挂念蛇口的事,又要操心温州的,忙得脚不沾地,关键身边还没个可信赖的下手,干啥都得亲力亲为。
可自从连续过去三批知青后,他肩上的担子肉眼可见的轻松下来,他把很多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工作分派给他们,挑出几个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不错的年轻人,顾学章帮他私底下摸排这几个人的底,除了一个不怎么清白,其他人都是不错的。
黄外公索性逐渐把这几人发展为得力干将,将温州批发市场百分之八十的事务分派给他们,他只做总参谋就行,终于能抽出时间回大河口看看女儿外孙们,也终于不用再蛇口和温州两头跑了。
而他深谙用人之道,既要用他们,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光发热,又要让他们相互制衡,杜绝贪污受贿行为,甚至哪怕贪一角钱的小东西也不行。而对能干事的人,他也丝毫不吝啬工资和奖金的发放,一年下来每人至少能拿到两千块的收入!
这样的高薪,就是四十年后的“高管”水平。
同一年去温州的知青,有的成了批发市场高管,有的自立门户干起了包工头,有的学当地人开起手工小作坊,无一人回阳城就业……这就是幺妹一时兴起的成绩,令人侧目的成绩。
且说回现在,仅仅两个月不到,曾经闹得顾左右头疼的知青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剩下的,那就是不想真工作,只想通过“闹”来得临时好处的家伙,饿死活该!
而这批人,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头领”,名叫胡晚秋。
第186章
胡晚秋躲在幕后, 通过她的书籍和在阳城市文化界的影响力,鼓动了这次闹事。
本来,顾学章没想到这茬, 是忽然听闺女提醒, 部门新来那个年轻小姑娘不对劲, 他也没怎么着她, 而是让跟她一个办公室的人悄悄留意她的言行举止。
果然,她桌上、抽屉、文件柜里放着十来本小说和诗集,都是来自一名“胡晚秋”的作家。顾学章不知道文化界的事儿,不知道这是何许人也,是后来听小年轻说起她的成名作《腐朽的我们》,才隐约有点印象。
当然, 以他日常的忙碌程度,也不可能看过这本书的,他只是听闺女和小伙伴们聊天的时候提起过。
晚上回家一问, 幺妹傻了, “又是她?”
顾学章也愣了,“什么叫又是?”难道她还干过别的事儿?
反正事情已经过去了, 幺妹就把前年春节前皮革厂为啥没订单的事说了,顺便从书架最底层抽出那本“大作”, 翻到最后一页,“爸你看。”
这一看, 顾学章差点给气死,一连骂了两遍“王八蛋”,“当时咋不跟我说?”
幺妹吐吐舌头,“这不是爸爸正忙嘛。”那段时间物资交流会刚结束,他忙着全省经验交流, 还去了一次北京大会堂作报告,一周也没两天在家,反正妈妈知道了,也没想出办法对付她,她不想给爸爸添乱。
顾学章摸摸她脑袋,“傻丫头,爸爸再忙,也是……”为了这个家,可如果连老婆儿女都护不住,要让她们挺身而出独当一面,那他还有什么脸面说“为了这个家”的话?
幺妹满不在乎的摇摇头,“哎呀不说这个啦爸爸,我觉着他们闹事还挺有组织和纪律性……”
“对,或许就不是知青自愿自发来的,而是有人在背后撺掇鼓动。”那这事可就大发了!
那些登记了就业去向,安排到温州市务工的知青很容易联系上,只需一打听,所有事就清楚了。原来,他们一开始都不知道可以来闹事,只是有人联系他们,说“人多力量大”,让政府看见他们的团结就不敢再敷衍他们,这是逼着政府表态,是表达合法诉求。
本来,大家也确实又穷又饿,可从来都是安分守己的小老百姓,被那家伙一鼓动才知道,原来还可以通过“闹腾”让政府妥协,满足他们的要求。
于是,大家一合计,又有人带领,这事就闹开了。
本来,顾学章的心胸倒也不狭隘,不会因为他们“闹”而怀恨在心啥的,只是在留意那个女孩的时候恰巧又听说这位“胡晚秋”跟皮革厂有过瓜葛,又听参与的知青们说,时间地点都是别人通知他们的,带上老人孩子去“充场面”也是有人事先安排好的,他们只是按通知来到地点,喊喊口号罢了。
顾学章听说,让各街道积极鼓励大家出去,为了方便家属远赴温州,继续一天二十四小时值班开介绍信。曾经最高纪录达到一天开出去三十份介绍信的程度!阳城市成了温州市最大的外来人口来源地!
要知道,这些人去了温州,可他们的爹娘孩子还在阳城,挣的钱不也得带回花?花在阳城,那就是给城市创造GDP啊!顾学章虽然不是唯GDP论者,可看到这样的景象他也十分开心。
他相信,十年后,甚至二十年后,这些有能力的在哪儿都会发光的“金子”们,肯定能在温州扎下根来,带动整个家庭或者家族的富足发展,阳城市或许不再是那个让人一提起就头痛的高寒山区了。
而对顾家来说,也是明显的受益者。
黄外公一个人在温州,既要挂念蛇口的事,又要操心温州的,忙得脚不沾地,关键身边还没个可信赖的下手,干啥都得亲力亲为。
可自从连续过去三批知青后,他肩上的担子肉眼可见的轻松下来,他把很多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工作分派给他们,挑出几个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不错的年轻人,顾学章帮他私底下摸排这几个人的底,除了一个不怎么清白,其他人都是不错的。
黄外公索性逐渐把这几人发展为得力干将,将温州批发市场百分之八十的事务分派给他们,他只做总参谋就行,终于能抽出时间回大河口看看女儿外孙们,也终于不用再蛇口和温州两头跑了。
而他深谙用人之道,既要用他们,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光发热,又要让他们相互制衡,杜绝贪污受贿行为,甚至哪怕贪一角钱的小东西也不行。而对能干事的人,他也丝毫不吝啬工资和奖金的发放,一年下来每人至少能拿到两千块的收入!
这样的高薪,就是四十年后的“高管”水平。
同一年去温州的知青,有的成了批发市场高管,有的自立门户干起了包工头,有的学当地人开起手工小作坊,无一人回阳城就业……这就是幺妹一时兴起的成绩,令人侧目的成绩。
且说回现在,仅仅两个月不到,曾经闹得顾左右头疼的知青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剩下的,那就是不想真工作,只想通过“闹”来得临时好处的家伙,饿死活该!
而这批人,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头领”,名叫胡晚秋。
第186章
胡晚秋躲在幕后, 通过她的书籍和在阳城市文化界的影响力,鼓动了这次闹事。
本来,顾学章没想到这茬, 是忽然听闺女提醒, 部门新来那个年轻小姑娘不对劲, 他也没怎么着她, 而是让跟她一个办公室的人悄悄留意她的言行举止。
果然,她桌上、抽屉、文件柜里放着十来本小说和诗集,都是来自一名“胡晚秋”的作家。顾学章不知道文化界的事儿,不知道这是何许人也,是后来听小年轻说起她的成名作《腐朽的我们》,才隐约有点印象。
当然, 以他日常的忙碌程度,也不可能看过这本书的,他只是听闺女和小伙伴们聊天的时候提起过。
晚上回家一问, 幺妹傻了, “又是她?”
顾学章也愣了,“什么叫又是?”难道她还干过别的事儿?
反正事情已经过去了, 幺妹就把前年春节前皮革厂为啥没订单的事说了,顺便从书架最底层抽出那本“大作”, 翻到最后一页,“爸你看。”
这一看, 顾学章差点给气死,一连骂了两遍“王八蛋”,“当时咋不跟我说?”
幺妹吐吐舌头,“这不是爸爸正忙嘛。”那段时间物资交流会刚结束,他忙着全省经验交流, 还去了一次北京大会堂作报告,一周也没两天在家,反正妈妈知道了,也没想出办法对付她,她不想给爸爸添乱。
顾学章摸摸她脑袋,“傻丫头,爸爸再忙,也是……”为了这个家,可如果连老婆儿女都护不住,要让她们挺身而出独当一面,那他还有什么脸面说“为了这个家”的话?
幺妹满不在乎的摇摇头,“哎呀不说这个啦爸爸,我觉着他们闹事还挺有组织和纪律性……”
“对,或许就不是知青自愿自发来的,而是有人在背后撺掇鼓动。”那这事可就大发了!
那些登记了就业去向,安排到温州市务工的知青很容易联系上,只需一打听,所有事就清楚了。原来,他们一开始都不知道可以来闹事,只是有人联系他们,说“人多力量大”,让政府看见他们的团结就不敢再敷衍他们,这是逼着政府表态,是表达合法诉求。
本来,大家也确实又穷又饿,可从来都是安分守己的小老百姓,被那家伙一鼓动才知道,原来还可以通过“闹腾”让政府妥协,满足他们的要求。
于是,大家一合计,又有人带领,这事就闹开了。
本来,顾学章的心胸倒也不狭隘,不会因为他们“闹”而怀恨在心啥的,只是在留意那个女孩的时候恰巧又听说这位“胡晚秋”跟皮革厂有过瓜葛,又听参与的知青们说,时间地点都是别人通知他们的,带上老人孩子去“充场面”也是有人事先安排好的,他们只是按通知来到地点,喊喊口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