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老师是个四十多岁的男老师,戴着副黑框架眼睛,一张方脸,眉宇间一团和气,显得和蔼可亲,后来刘艳见到一班的班主任何老师,脸颊上颧骨高耸,一脸凶相,看起来十分得严肃,她更加庆幸,来了五班,没去一班。
他们进入教室后,陈春红赶回去做中饭,让刘春生留下来,守在教室外面,看两个孩子是否适应,她还记得,当初大儿子刘军第一次上学,她在教室外面守了三天。
随着叮铃铃的下课铃声响起,潘老师没有拖堂,宣布下课后,教室里立即响起一连串丁零当啷的声音,大家拿起饭碗往外冲去。好家伙,那架式,那速度,堪比百米冲刺,刘艳直接看懵了,这一幕还真似曾相识,记忆太过久远,她差不多快忘记了。
看那一拨又一拨的小萝卜头,矫健的身姿,奔跑的背影。
一切仿若重温。
学生时代,冲去食堂打饭,绝对绝对是最深刻最难忘的画面,八百米的练习,大部分是通过冲食堂上练出来的。
明天开始,她也要加入进去成为其中的一员。
一想到这,刘艳下意识转头望向二哥刘华,却见二哥刘华早看得目瞪口呆,“原来岑川说冲食堂,是这个意思。”跟他奶说的,饿死鬼股胎,没什么分明,只是眼下这场景,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你放心,我跑得比他们快。”
刘华见妹妹望过来时,自信满满道。
刘艳点了点头,这是当然,对二哥刘华别的方面没信心,但运动方面,那肯定是一百分的信心,“走吧,我们回家吃饭。”刘春生还在外面等着,而中午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他们得抓紧。
从学校到家里的路,至少要走十五分钟。
俩人走出教室,刘华冲到刘春生面前,喊了声爸。
刘春生笑着摸了下他的脑袋,“怎么样?老师上课,你听不听得懂?”
“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
一提起这个,刘华苦恼地皱了下眉头。
“二哥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刘艳说道,刚才这节课是数学课,难得二哥刘华一直精神着,没有打瞌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刘春生安慰小儿子道:“慢慢来,不急的。”
一行人往校门口走去,远远看到大哥刘军站在大门外等他们。
汇合后,刘春生有心想问问大儿子:上午在学校怎么样?可是看着大儿子的沉稳样,他又觉得有点多余,想了半天,也没憋出一句话来。
倒是二儿子刘华嘴一张,一路上,兴致勃勃地和刘军说起上午入学的过程,回到家里都还没说,“……我以后能不能考六十分,就靠你和艳儿了,你们一定要帮我。”
“六十分,你就这点出息,”
刘军忍不住吐槽,“华子,你是我弟弟,怎么都要向九十分靠拢,要不然,我会不好意思,说出去,你是我教的。”
“九……九十分呀……”刘华结巴了,及格不就好了,干嘛要九十分,九十分,好像比六十分多了好多,不行,等会儿回教室了,他得用笔演算一下。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的更新,么么哒~~~我勤快吧~~~
第145章 出城
下午的时候, 陈春红去制衣厂报道, 一切很顺利,领了两套工衣, 每个月粮食供应二十七斤,以学徒工的身份进去,第一个月工资折半, 过一个月后,拿一级工的工资, 每月二十九元。
因为制衣厂实行三班倒的运转制,上班时间根据排班来,会有夜班, 每天的工作时间八个小时, 一周有一天轮休,了解清楚后, 陈春红很满意,以前在乡下生产队,除了过年那些天,几乎全年无休。
这样已经很好了。
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用夏顶烈日冬抱冰。
她从前,大约从来没有想过,能过上这样体面的生活。
第二天开始,她和刘春生上班,三个孩子上学,对于城里的新生活, 家里所有人都十分适应,她去了制衣厂后,为了尽快掌握缝纫机的操作技巧,不怕吃苦,也不怕费功夫,差不多只用了半个月,她不仅通过了学徒期,而且熟练程度超过了一般的熟手,得到了组长的夸奖。
再有一点,就是关于排班,上班一个月后,她隐隐察觉到,她的夜班次数,似乎比组内其他人都要少,好像得到了特别照顾,不过,这种好现象,她自己心里有数明白,却聪明的没有点破往外去说。
进城仅仅一个月,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作息,让她觉得,以前的生活似乎已经离她很远了。
要说不足,当然也有。
譬如:家里吃肉的机会变少了,在乡下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上山,时不时能弄点野物,现在在城里,肉的供应是定量的,每个月每人半斤肉,一个月总共两斤半,刘春生工作的特殊性,有些额外补贴,却不是固定的。
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好在市里的百货大楼,有一些高价的糖果之类的食品,不需要票,刘春生的工资买得起这些东西,并且,跟着杨碧莲排队领了几次粮油、买过几次菜后,也得知了一些见不得光的路子,多少能弄来些好东西。
她会做衣服后,以前几个孩子穿小的衣服,她拿出来重新改了一下,换了时新的试样,又是一件新衣服,几个孩子都很喜欢,因为每次改衣服,都要去杨碧莲家借缝纫机,她已经开始计划,自家要买一台缝纫机。
他们进入教室后,陈春红赶回去做中饭,让刘春生留下来,守在教室外面,看两个孩子是否适应,她还记得,当初大儿子刘军第一次上学,她在教室外面守了三天。
随着叮铃铃的下课铃声响起,潘老师没有拖堂,宣布下课后,教室里立即响起一连串丁零当啷的声音,大家拿起饭碗往外冲去。好家伙,那架式,那速度,堪比百米冲刺,刘艳直接看懵了,这一幕还真似曾相识,记忆太过久远,她差不多快忘记了。
看那一拨又一拨的小萝卜头,矫健的身姿,奔跑的背影。
一切仿若重温。
学生时代,冲去食堂打饭,绝对绝对是最深刻最难忘的画面,八百米的练习,大部分是通过冲食堂上练出来的。
明天开始,她也要加入进去成为其中的一员。
一想到这,刘艳下意识转头望向二哥刘华,却见二哥刘华早看得目瞪口呆,“原来岑川说冲食堂,是这个意思。”跟他奶说的,饿死鬼股胎,没什么分明,只是眼下这场景,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你放心,我跑得比他们快。”
刘华见妹妹望过来时,自信满满道。
刘艳点了点头,这是当然,对二哥刘华别的方面没信心,但运动方面,那肯定是一百分的信心,“走吧,我们回家吃饭。”刘春生还在外面等着,而中午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他们得抓紧。
从学校到家里的路,至少要走十五分钟。
俩人走出教室,刘华冲到刘春生面前,喊了声爸。
刘春生笑着摸了下他的脑袋,“怎么样?老师上课,你听不听得懂?”
“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
一提起这个,刘华苦恼地皱了下眉头。
“二哥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刘艳说道,刚才这节课是数学课,难得二哥刘华一直精神着,没有打瞌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刘春生安慰小儿子道:“慢慢来,不急的。”
一行人往校门口走去,远远看到大哥刘军站在大门外等他们。
汇合后,刘春生有心想问问大儿子:上午在学校怎么样?可是看着大儿子的沉稳样,他又觉得有点多余,想了半天,也没憋出一句话来。
倒是二儿子刘华嘴一张,一路上,兴致勃勃地和刘军说起上午入学的过程,回到家里都还没说,“……我以后能不能考六十分,就靠你和艳儿了,你们一定要帮我。”
“六十分,你就这点出息,”
刘军忍不住吐槽,“华子,你是我弟弟,怎么都要向九十分靠拢,要不然,我会不好意思,说出去,你是我教的。”
“九……九十分呀……”刘华结巴了,及格不就好了,干嘛要九十分,九十分,好像比六十分多了好多,不行,等会儿回教室了,他得用笔演算一下。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的更新,么么哒~~~我勤快吧~~~
第145章 出城
下午的时候, 陈春红去制衣厂报道, 一切很顺利,领了两套工衣, 每个月粮食供应二十七斤,以学徒工的身份进去,第一个月工资折半, 过一个月后,拿一级工的工资, 每月二十九元。
因为制衣厂实行三班倒的运转制,上班时间根据排班来,会有夜班, 每天的工作时间八个小时, 一周有一天轮休,了解清楚后, 陈春红很满意,以前在乡下生产队,除了过年那些天,几乎全年无休。
这样已经很好了。
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用夏顶烈日冬抱冰。
她从前,大约从来没有想过,能过上这样体面的生活。
第二天开始,她和刘春生上班,三个孩子上学,对于城里的新生活, 家里所有人都十分适应,她去了制衣厂后,为了尽快掌握缝纫机的操作技巧,不怕吃苦,也不怕费功夫,差不多只用了半个月,她不仅通过了学徒期,而且熟练程度超过了一般的熟手,得到了组长的夸奖。
再有一点,就是关于排班,上班一个月后,她隐隐察觉到,她的夜班次数,似乎比组内其他人都要少,好像得到了特别照顾,不过,这种好现象,她自己心里有数明白,却聪明的没有点破往外去说。
进城仅仅一个月,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作息,让她觉得,以前的生活似乎已经离她很远了。
要说不足,当然也有。
譬如:家里吃肉的机会变少了,在乡下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上山,时不时能弄点野物,现在在城里,肉的供应是定量的,每个月每人半斤肉,一个月总共两斤半,刘春生工作的特殊性,有些额外补贴,却不是固定的。
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好在市里的百货大楼,有一些高价的糖果之类的食品,不需要票,刘春生的工资买得起这些东西,并且,跟着杨碧莲排队领了几次粮油、买过几次菜后,也得知了一些见不得光的路子,多少能弄来些好东西。
她会做衣服后,以前几个孩子穿小的衣服,她拿出来重新改了一下,换了时新的试样,又是一件新衣服,几个孩子都很喜欢,因为每次改衣服,都要去杨碧莲家借缝纫机,她已经开始计划,自家要买一台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