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对儿子虽然一样爱护,却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他强烈的恐惧,担心儿子们没法按照他的想法成为合适的继承人。如果强拗,说不定孩子会扭曲走形,变得更让人失望。
    在有了两个儿子之后,直郡王做父亲那种单纯的喜悦终于变成了一种烦恼,而这种烦恼将要长久的伴随他。
    比起康熙,胤禔当然更乐意和大表哥谈一点非常私人的心里话,就在他想要去泗水亭找人倾诉一下的时候,离京近两载的沈瞭终于回京了。
    沈瞭同过去很不一样,虽然他比之同龄人原本就老成,但过去总有沈宛帮他打点一切,保护这个弟弟。如今孤身出门,平安归来的沈瞭俨然一身圆融之气,举手投足都充斥着历练有成的味道。
    “江南如今倒也不是表面太平。我这次回去还见到了朱先生,不巧也见到了曹银台。”沈瞭对胤禔道:“朱先生闭门著书,偶尔讲学,听几位世叔世伯提到,仿佛竹垞先生很是热衷鼓励江南士子为朝廷效力。”
    “曹银台怎么说?”胤禔问道。
    沈瞭摇摇头:“只是一面而已,只能看出来曹银台很关注他们那些人,经常在一起宴饮。”
    俩个人默契的忽略掉了曹寅的目的,干脆的聊起了别的话题,在场的还有容若、顾贞观二人,冷场是不会冷场的。
    直郡王坐在一旁看着几个人说话,忽然道:“中正错过了这次会试,只能等后年考试了,有什么打算吗?是继续读书还是……”
    闻弦歌而知雅意,直郡王这是有什么安排,沈瞭笑道:“并无特殊安排,郡王有什么吩咐么?”
    “呃,”胤禔顿了一下:“我想若是中正没有别的打算,不妨为我家那两个小的开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沈瞭的学问没的说,行走四处颇有阅历,眼界也不似寻常腐儒。用他给孩子启蒙,倒实在是个好选择,一时之间,直郡王满心除了“我太聪明了”,还有一点解脱似的释然。
    已经养大了几个孩子,目前准备做祖父的容若却揶揄的看着胤禔,别人或许不知道他在高兴什么。他却知道,胤禔这表情简直是兴奋的扔下个大包袱。
    “看着我笑什么。”直郡王一扭脸,“富格想去考笔帖式?他的亲事你想过没有?”
    “他不着急。”容若潇洒的一撩衣摆:“倒是你,今年皇上怕是会给诸皇子封爵,你想过再进一步没有?”
    胤禔还没说话,旁边的顾贞观倒是浅浅淡淡的接了一句:“郡王还是不要想这件事为好,免得日后伤怀。”
    这话说的怪,容若道:“顾先生为何如此说?我听闻皇上有意拟封费扬古为一等公,那么以直郡王远赴阿布查台,和之前与西路军歼灭准军的功劳,进爵亲王也不算过分罢?”
    “郡王现在进爵亲王,”顾贞观冷冷的反问:“皇上春秋正盛,直王府一门的公事、家事自然皇上做主。未来太子登基,用什么给战功赫赫,当着亲王旗主的长兄加恩,难道要封个铁帽子么?”
    第122章 分蛋糕
    沉默是今夜的渌水亭。
    容若强笑:“断不至于, 我也是读过书的人,梁汾先生说的太悬了。历朝历代皇子封王……”他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
    “不必说历朝历代,皇上当年论及皇子封爵之事,我也是知道的。”顾贞观笑言:“不能使功劳人品不配王位者居于王位, 难道天子会自打脸吗?皇上不可能现在就把所有皇子都封王。”
    在熟读经史的顾贞观眼里, 天家的父子之情、兄弟之义从来都是不单纯且脆弱的, 所有的萧墙之祸, 细究之下都有因由。
    “而如今直郡王依然是郡王之尊, 若是放在过去, 功劳足够自然晋封亲王。因为不可能只有一个宗室将领功劳够封王, 可现在, 皇长子独当一面参与领军, 也是皇长子进入兵部参与西征细务,还是皇长子参加保和殿大宴,足见皇上并不想提拔另一个皇子出来进入军中。”
    听到这里, 哪怕是离开京城一年多的沈瞭都明白了,这意味着, 要么直郡王冒着丢失差事的风险挣个晋封亲王,要么直郡王顶着这个爵位, 不过皇帝为了补偿他, 可能会让他继续领实差。
    这话说的让胤禔心里有点沉, 再怎么早有心理准备,事到临头还是会郁闷、会难过。就像一个人同朋友、家人打牌, 就算只是游戏, 总是输的那个人难免也会有火气。
    “老师说的是, 不过依您看,皇上这次封爵, 是不打算封个郡王出来了吗?”
    宫中的康熙也在苦恼这个问题,他自己说过的话他还没忘,当初胤禔可是在乌兰布通立下大功才封了郡王。如今康熙想要再给一个儿子封王的话……给谁封呢?
    要真的论皇子的功劳,从老三到老八都不成,跟着大队人马,安安全全的去打噶尔丹的溃兵,这和胤禔比起来……就没法比。
    但是又不能不封,总不能让儿子们开府了还是光杆皇子,何况这不符合康熙的既定政策:到下五旗去。这么一想呢,还必须要封,只是爵位上要斟酌一下。
    既然功劳都差不多,那就按照长幼来分封爵位,这次最小的老八……康熙在纸上比比划划,那就将老八之前的皇子都封成贝勒,只有三阿哥被封为郡王。
    荣妃当年生下几个孩子,长成的只有荣宪和胤祉,康熙对这娘仨还是有些怜惜。再说三阿哥文雅好文,以康熙的想法,胤祉与胤禔一文一武成为太子的左膀右臂,正好在文事上多做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