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节

  汪印动辄得咎,这真的无可说了。
  贤妃知道永昭帝现在怒火中烧,所想的事情也就失了理智和分寸,这正是她想见到的情况。
  她当然不会希望永昭帝能够理智看待汪印夫妇,反而引导着说:“皇上,臣妾也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些百姓对汪督主那么信服呢?”
  她停下了动作,语气听起来难以置信:“臣妾还听说他们拒绝了朝廷太医的救治,这不是儿戏吗?太医的医术当然要比汪督主夫人高明!臣妾怎么都想不明白,他们竟然相信汪督主而不相信朝廷。”
  贤妃这些话语,让永昭帝倏地睁开了眼睛,眼中寒芒瘆人,脸容也扭曲了一下,好像被人戳中了心窝一样。
  不是好像,而是的确,贤妃的话语的确戳中了他的心窝!
  虽然也知道汪印在雁西道做了一些实绩,但那也只是知道而已,如果没有百姓跪求这些事,他还不知道汪印在百姓间竟有那么高的威望。
  一个宦官,竟然如此深得人心,甚至在某些事情上,还排在朝廷之前,一想到这点,永昭帝心中便又怒又恨。
  宦官竟敢与天子争民心?汪印好大的胆子!
  “皇上,您先消消气,身体紧要,何须为了一个臣子而动怒呢?臣妾真的不想看见皇上再头痛了……”贤妃这样小声劝慰着。
  “不过,皇臣妾真的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些百姓突然会聚集在汪府周围呢,而且他们的行动还那么迅速。汪督主和缇事厂在朝中的威名,足够震慑这些百姓了,他们怎么不怕呢?”
  “按理说,以缇骑的本事,这些百姓稍有风吹草动,他们肯定早就知道了,如果真的想阻止这件事情,那些百姓怎么可能去到汪府周围?”
  贤妃不愧是与永昭帝相处时间最多、最得其信任的人,她这两个疑问,当真是问到永昭帝心里去了。
  是啊,这些百姓为何不怕汪印呢?难道在此之前,缇骑就没能发现什么端倪?汪印是真的想阻止这个事情吗?
  百姓们聚集的声势浩大,现在朝中上下都知道了,京兆百姓也都知道了,知道了汪印夫妇原来这么厉害,可以救治这些百姓!~
  那些百姓肯定是有人鼓动的,现在看来他们这么做对汪印更为有利,那么死去的百姓是被谁灭口,就可想而知了……
  “皇上,现在死了那么多百姓,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些这个事情呢?这二十多条任命,就这样没有了!”贤妃惋惜地说道,引着永昭帝一步步往下。
  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永昭帝想起了刚刚离开的魏离弦,魏离弦也在请他示下,但是他什么也没有说,现在贤妃也在问如何处置,他心中都难有定断,怎么能够示下呢?
  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事情,也不知道如何处置汪印!
  那些百姓很有可能是被汪印灭口的,但现在还没有充足的证据……
  他脑中乱哄哄的,一时也定不下主意。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京郊官员的奏疏却通过尚书省,被呈送到了永昭帝跟前。
  这个官员乃京兆府户曹所属的一个官员,所负责的是京郊那一带赋税粮食的征收工作,这个官员在奏疏中所禀告的是京郊赋税粮食连续下降的问题,而这份奏疏,正是邵世善亲自送到永昭帝跟前的。
  永昭帝接到这个奏疏的时候,心中颇为惊讶:京郊一个小官的奏疏怎么会通过邵世善送来呢?而且,这样的事情,反映至户部就行了。
  不管是这个官员的奏疏还是邵世善的举动,都不怎么合规矩。
  他打开这个奏疏一看,便明白了为何一个好小官的奏疏会引起邵世善的注意。
  原来,这里面的事情竟然与汪印有关!
  难怪这份奏疏没有送到户部,而是由邵世善直接递了上来。
  邵世善低下头说道:“皇上,这份奏疏原本是要送到户部的,但是京郊出现了那些佃农的事情,奏疏所禀之事与汪府农庄和汪督主有关,所以臣截下了这个奏疏,请皇上恕罪!”
  永昭帝看着这份奏疏,神色渐渐严肃起来。
  奏疏所禀的事情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京郊那里的赋税粮食逐年递减,原因就在于京郊百姓多次闹腾,并言汪府农庄的佃农都归于他们自己,其它农庄和百姓也应当仿效这个做法。
  因此,有不少佃农和百姓都以各种名目少交或者不交赋税粮食,每当官员前去催缴的时候,他们就会将汪府农庄抬出来,这个官员也是没有办法了,才会写了这样一份奏疏。
  京郊的汪府农庄……永昭帝是有印象的。
  当初京郊这个农庄,还是他赏赐给汪印的,他还有些印象,记得这个农庄占地极大、佃农众多。
  汪印并未收取农庄的收成,反而将收成都给了官府和佃农,他同样也有印象。
  过去他觉得汪印此举不贪钱财,曾对此大家赞赏,而现在……
  仔细想来,汪印这个举动,的确是为了京郊佃农着想,这何尝不是在收买民心?
  第1105章 有助
  此刻的汪印不知道邵世善进宫递了奏疏,他正忙着处理那些百姓死去的后续。
  关押在缇事厂大牢中的百姓已经转移至汪府演武场了,叶绥和朱太医已经为他们一一诊治过了,最后的结果也正如他们所猜测的那样,这些起病百姓的症状和邵家农庄的佃农一模一样。
  这种同样的情况让汪印相信,这些百姓之所以起病,必与邵家农庄少了不干系。
  这些百姓背后的人是邵家、乃至韦皇后一系吗?
  汪印没有下定论,只下令缇骑都动了起来,全力去查探这些百姓的情况,查出在背后鼓动这些百姓的人。
  他很清楚,只有确实的证据才能影响到此事的后续,如此才能洗清他和缇事厂的清白。
  因此,在京兆的缇骑都动了起来,在这个时候,缇骑们刺探消息的能力就充分体现出来了。——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些百丝缕关系都查了出来。
  他们顺藤摸瓜查下去,竟然发现了承恩公府的仆从在早些天频繁地进出其中某几户人家,并且还发现这些百姓家有人在承恩公府当差!
  像承恩公府这样的人家,得信得用的,自然都是家生奴才,只有粗使仆从才会从普通百姓人家挑选出来,那些死去百姓的家中,便有一两个这样的促使仆从。
  从这两点看来,那些百姓之所以胆敢聚集在汪府周围,想来与承恩公府有多少联系。
  与此同时,齐适之也给他送来了最新的消息,是在寿康宫再次截获的消息。
  这个消息,还是那个与贤妃有了二心的宫女鸣鹂所暗中传递的,仍旧还是只有这么这一话:“承恩公府下手,那些百姓已死。”
  这么一句话指向太很明显,齐适之立刻就想到了这指的是那些聚集在汪府周围的百姓。
  最为关键的是,这里面还提到了“承恩公府”!
  并且,齐适之的属下查到了将这个消息送到寿康宫的人,正是坤宁宫的内侍!
  齐适之一直都知道贤妃和韦皇后有所联系的,现在截获了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就将此告诉了汪印。
  一起送到汪印这里的,除了这个消息之外,还有定国公府和万映楼更多的消息,那就是邵家农庄的收成有很大一部分送去了十皇子府,十皇子府的管事与邵家农庄的管事极为熟稔。
  不管是缇骑所查到的证据,还是齐适之所送来的消息,都指向了邵家和邵家背后的韦皇后一系,并且都有确凿的证据。
  汪印很清楚,即便他手中有这些证据,他自己将这些证据送到皇上那里,皇上也不会相信。
  于是,他去见了护国公汤源,将这些证据交给了汤源,朝其拱手道:“国公爷,这就是本座所能查到的证据了,还请国公爷将这些证据送到皇上跟前,拜托了。”
  汤源为皇上掌管着皇家暗卫,是皇上最为信任的人之一,并且韩珠节又奉命前去京郊农庄调查,通过汤源和皇家暗卫将这些证据送到皇上跟前,更有说服力。
  汤源点了点头,说道:“老夫会让人将这些证据送到皇上跟前。老夫会还会尽量查清楚这些事情,还原真相,老夫并不希望皇上被蒙蔽在鼓里。”
  他这么爽快就答应帮忙,不仅仅是念着汪印过去为护国公府做的事情,更是因为他不愿意皇上被蒙蔽。
  从头到尾,他就不相信汪印会鼓动百姓行事、会杀了这么多百姓,如果汪印真的为了赚取名望而做这些事的话,那么汪印当初就不会进入已是一片死城的靖平县。
  不顾自身安危救下一城百姓的人呢,怎么会在几年之后才赚取名望?
  说不通。
  尤其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局势如今明显对汪印不利,与天子争名望,汪印傻了才这么做吗?
  这些事情细想来都是针对汪印的,意在引起皇上对汪印的猜疑。
  ——只不过,这么简单的事情,他能够想明白,皇上却不一定会这样想。
  这些证据是指向皇后一系的,其实对汪印来说并不是那么有利。
  毕竟,在这个新太子尚未册立的敏感时期,因为纯妃的关系,汪印所站立的位置与韦皇后一系是不和的,若是有心人指汪印祸水东引或者别的什么,就不能取信于皇上。
  更重要的,是皇上内心的态度。
  他虽然不经常进宫,但是通过韩珠节和皇家暗卫的禀告,他也能够知道皇上的一些情况,他明白皇上最忌讳的是什么,最不满的什么。
  如今百姓竟然如此信服汪印,不管这背后是不是有人在做手脚,只要皇上确认了这一点,那么汪印……就危险了。
  第1106章 未知
  汤源所说的话,汪印自然知道,他也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汤源的禀告里。
  说白了,他不会把这些后续的应对仅仅放在永昭帝的态度上。
  在这个事情上,皇上的态度是可以决定一切,但是能够影响皇上的因素有太多太多了。
  这些百姓在汪府聚集,目前对汪府来说的确极为不利,但是还没有到最后定论,结果是怎么样还能有许多可为的地方。
  汤源看了看汪印,没有再说什么了,就想着将这些线索告诉禀告皇上,且看皇上的意思是什么。
  很快,汤源就通过韩珠节将所有的证据都送到了永昭帝跟前,当中重点自然是出现在邵家农庄和京兆百姓家中的那些承恩公府的仆从。
  永昭帝看了这些证据之后,顿时静默不语。
  从皇家暗卫所查到的这些证据看来,京兆佃农和京兆百姓之所以会出这么多事情,是因为背后有人在做手脚,这做手脚的人就是韦皇后一系。
  永昭帝也不是没有想过这是有人在刻意针对汪印,但是现在有确凿的证据指向了,他反而觉得此事不确定了。
  怎么就那么巧呢……
  这会儿,贤妃恰好走了进来,她看见永昭帝皱眉的样子,这样问道:“皇上,可是出了什么事情?不知臣妾可否为您分忧解难?”
  永昭帝没有什么犹豫,随即将韩珠节的禀告说了出来,末了说道:“朕接到了禀告,原来京郊农庄和京兆百姓这两处,都有承恩公府活动的痕迹。那些百姓去汪府跪求,可能是承恩公府所促使,爱妃对此怎么看?”
  贤妃听罢,沉吟良久才回道:“皇上,臣妾对这些事情并不知道,但是臣妾觉得有一点很奇怪:邵世善现在是尚书左仆射了,京郊邵家农庄算是邵家的府中事,他会允许承恩公府插手府中事吗?”
  贤妃的意思表示得很明确,就算是邵世善的孙女士十皇子妃,邵家和韦皇后一系也不能混为一谈。
  片刻后,她继续补充道:“皇上,您之所以擢升邵世善为尚书左仆射,想必也不是因为其与皇后娘娘有密切联系吧?臣妾想以皇上的英明神武,必定是因为对邵世善十分信任才擢升。”
  永昭帝想了想,点头应道:“爱妃所言甚是,的确是这么回事。”
  邵世善一直忠心耿耿,是他极为信任的人,所以才会被他委以重任,还将其孙女赐给了十皇子为妃。这些年来,其表现也让他十分满意。
  他相信邵世善是个聪明人,必定会分得清楚应该对谁忠心耿耿。
  换句话来说,如果邵世善是韦皇后一系的人,他定然不会对其那么信任和满意。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在看到这些线索的时候,对通过邵世善指向韦皇后的线索感到存疑。
  邵世善和承恩公府什么时候密切到不分彼此的程度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