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节

  沈醉山的书信中,提到了河堤奔溃的原因有异,故而来信告诉汪印。
  这个原因有异,是因为河堤奔溃得实在太突然太快了,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才会造成那么大的灾难。
  洪水直冲松江府,淹没了许多地方,现在松江府如同人间炼狱,也正正因为死了那么士兵官员,松江府先前河堤的具体情况就难以得知。
  在工部早就在江南道河道修整看来,出现这么严重的河堤奔溃、那么严重的洪水肆虐,却没有任何预警准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偏偏它就真的出现了。
  沈醉山作为工部尚书,早在灾情出现的第一时刻就赶去了松江府,也尽可能核查了河堤奔溃的情况,因为灾情严重,也只能草草查探。
  原因就是和江南卫所呈送御前的一样,因为多日的雨水,积聚到临界点,所以河堤才会奔溃,至于河堤奔溃没有人提前察觉,则是因为松江府河槽官员的失职。
  ——松江府绝大部分官员都淹死了,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暂时无从得知。
  但是死去的人就有江南卫副将邢铭,事情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没有实际的证据,沈醉山自然不能将这个异常上禀朝廷,但是却可以向汪印说出这种猜测。
  如今沈醉山继续在松江府查探,至于皇上和朝廷的反应……现在谁都无从得知。
  汪印将书信递给叶绥,边说道:“阿宁,你看看,松江府这个灾情,你觉得沈醉山的猜测可对?”
  这种有关大灾难的猜测,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其实有着巨大的风险,沈醉山之所以送信给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沈家与叶家三房交好。
  阿宁最亲密的闺阁好友,便是沈醉山的女儿沈文惠。
  就算没有沈醉山这封书信,汪印都对松江府这场灾难存疑,现在只是更作实而已。
  叶绥接过书信细看,好一会儿才道:“沈叔既然写了信,那就代表着他也不相信这是一场天灾。问题在于,你觉得沈肃这么做,是在杀人灭口吗?用这么大的阵仗?”
  邢铭和那么多士兵都死了,如果从彭城之战来看,沈肃明显是在杀人灭口,顺便掩饰在彭城之中死去的那些士兵数量,但是真的要做出一场这么大的灾难绝非易事,也不可能完全不留痕迹。
  如果沈肃要将邢铭灭口的话,有太多太多省事又隐秘的办法,何必要用这么一场大灾难?
  死了那么多官员士兵百姓,事情就更加难以收拾了。她都可以想到沈肃是杀人灭口,皇上和朝官没有想到?
  做到了沈肃这个位置,还是打过仗用过兵的人,会不知道这场灾难的严重?
  就算不是为了彭城之战的后续,这么大的灾难,皇上必定会派人仔细查探、必定会有许多官员为此承担责任,真相就难以隐瞒。
  尤其是沈肃还请罪辞官了,沈肃参与了彭城之战,就是所求甚大,现在请罪辞官是为了自保,这勉强能说得过去,但是叶绥始终还是觉得,如果只是为了杀人灭口,沈肃未免做得太多了。
  汪印点点头,赞同叶绥的说法,他觉得这场灾难的违和感就在这里:
  沈肃做得太多了,而且完全没有好处。
  如果沈肃真的想脱身,那么最合适的办法就是将邢铭送至京兆、以证清白——沈肃必定有钳制邢铭说辞的办法。
  尽管谁都知道,邢铭是沈肃的心腹亲信,其所做的事情沈肃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明面上就是如此,若是有人担保,沈肃未尝没有全身而退的可能。
  这个办法沈肃没有用,松江府反而出现了一场大灾难,这就太怪异了。
  沈肃到底是想做什么呢?松江府那场洪水灾难究竟是怎么回事?
  事情出现得太突然,如今河堤奔溃的事情尚未彻底查个清楚明白,也就只有等待江南道进一步的消息而已。
  汪印原是打算下一个就出手对付沈肃,却出现了松江府洪灾的事情,着实算是横生枝节。
  况且,在这些异常没有查清楚之前,他倒不好对沈肃做些什么了。
  他可以直杀了已经被夺职的杨善心,却不能直杀了还在位上的大将军沈肃。
  与此同时,永昭帝也在看着密报沉默着,而紫宸殿中,却跪了一个人。
  第1031章 献计
  在紫宸殿中跪着的人,是兵部尚书秦均安。
  秦均安先前已经被永昭帝勒令在家养病,无病而养,与夺职无异,只是现在还没有合适的兵部尚书人选,他还在其位而已。
  这样一个已经等同夺职的兵部尚书,为何会跪在紫宸殿这里呢?
  只听得秦均安这样禀道:“皇上,臣先前在知道彭城之战后,就立刻秘密派了斥候前去江南卫查探,因为此事兵部其他官员并不知道,故而臣一定要进宫禀告皇上。”
  他抬头看了看永昭帝,继续说道:“皇上,斥候查探得已经很清楚了。沈肃一直与东宫有所联系,在彭城之战之后,沈肃继续接到了东宫的指令。证据都在上面了,请皇上细看。”
  说罢,他便地下了头,恭敬地等待着永昭帝的指令。
  他之所以还能进宫面圣,所凭借的就是还有兵部尚书之名,以及这些斥候从江南卫送回来的情报。
  对于秦均安这个人,在得知其与太子过从甚密之后,永昭帝就已经厌弃了。
  ——他当然不是听信了汪印的话语,而是听了皇家暗卫的汇报。
  在他昏迷期间,朝中五品以上大臣的表现,都被皇家暗卫一一记录下来,也送到了永昭帝跟前。
  秦均安过去做了什么,是不是站在太子那一边,永昭帝当然清楚。
  但是现在秦均安却呈上了这样的密报,指沈肃与太子一直有秘密往来,更是指沈肃是受了太子指使才参与彭城之战,那就是直指这些事情都与太子有关。
  暂且不论这些密报是否确凿,秦均安会有呈送这个密报举动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在表明其绝不是站在太子那一边的。
  秦均安如此表态,是为了撇清,那么这些密报的真实性有多少呢?
  永昭帝看了秦均安一眼,枯瘦的脸容上满是平静,看不出喜怒来。
  此刻低着头的秦均安,胸口剧烈起伏着,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他不知道这些密报是不是有用,但是他必须要这么做,现在江南道正是最动乱的时候,这也是他唯一的机会。
  想到杨善心已经被人杀死了,还死得没有泛起多少波澜,他心中便涌上了一阵阵害怕。
  连掌管着仪鸾卫的杨善心都顷刻间落到如此下场,那么他呢?他绝对凶多吉少。
  他想起了邵世善先前对他的指点,不禁定了定神,然后开口说道:“皇上,斥候已经查得很清楚了,也留下了证据。臣以为……江南道的水灾也不是偶然,绝对是沈肃杀人灭口。故臣以为,当立刻召沈肃回京询问,如此才能将事情查个清楚明白。”
  他没有勇气鼓起头,却将邵世善提点的话在脑海中又再过了一遍,才开口道:“皇上,臣有罪,愿意将功补过,臣有一计,可以查清沈肃与太子的关系,请皇上细听。”
  永昭帝的眼神倏地变了一下,沉默了半晌,才说道:“你有什么计?且说来。”
  秦均安……他并不在意,但是江南道的沈肃和此刻在养病的太子,他却不能不在意。
  他倒要听一听,秦均安有什么办法。
  第1032章 有所解
  秦均安说话的时候,压根就不敢抬头,正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永昭帝的反应,额头都渗出汗水。
  这是他孤注一掷,他能不能翻身,就靠这一次了,皇上会怎么看呢?
  永昭帝则打量着他,嘴唇抿着,并没有说话。
  裘恩垂首站在永昭帝身后,态度一如往日那般顺从恭敬,整个人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在听到秦均安说出的办法后,他搭在臂上的拂尘轻轻颤了一下,幸好殿中另外两个人都没有注意到他。
  这个时候,秦均安还能出现在紫宸殿这里,这本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更奇怪的是,其所说的还是沈肃与太子的关系。
  ——现在最紧急的那场江南道水灾,竟然成为了秦均安所利用的工具。
  这个事情,得尽快让厂公知道才是。
  很快,汪印便接到了裘恩从宫中送出来的消息,其时他正询问着叶绥有关江南道水灾的情况,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她。
  “秦均安此计,一是坐实了太子与彭城之战有关,二是撇清了自己与太子的关系,此计不错。只是,沈肃会上钩吗?”叶绥这样说道。
  她相信自己所想的,不管是汪印还是宫中的永昭帝,都能想到。
  问题是,此计真的能成吗?皇上为何会接纳秦均安的献策?
  要知道,皇上既然已经勒令秦均安在家养病,就是因为秦均安的种种举动已经失了帝心,既如此,皇上又怎么会因为其一番说辞而改变看法?
  汪印喝了一口茶,淡淡说道:“秦均安背后有人指点,沈肃很有可能会上钩。至于皇上……皇上压根就信任秦均安,之所以会赞成,不过是要一个明面的理由。”
  一个杀了沈肃和废了太子的确凿理由。
  从彭城之战事败开始,从邢铭露面那一刻开始,沈肃的下场已经注定了,皇上不会容忍一个在国朝内兴兵的大将军,更不会容忍一个有贰心的大将军。
  不管是江南卫士兵出现在彭城,还是江南卫为南库驽床掩护,还是沈肃与太子的往来,都体现了沈肃的野心。
  连一卫大将军都不能再满足沈肃了,那么还有什么是能令其满足的呢?
  这个问题,先前汪印想过,他相信皇上也想过。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没有允许,任何想染指皇位权力的人,都必须死!
  沈肃如此,太子同样如此。
  如今太子是在东宫养病,皇上对他没有任何处置,并非因为不会处置,而是在等待一个机会。
  秦均安所说的这个计划,与此说是针对沈肃,不如说是针对太子,如此才投了皇上所好。
  叶绥点点头,说道:“半令所说的没有错,那么此计……你打算做什么吗?”
  她还记得,半令回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彭城士兵的头颅堆放在兵部门前,如此秦均安才被勒令养病,秦均安与半令不是同一路人,那么这个办法……
  汪印沉吟片刻,才答道:“且等等。本座尚有些疑惑,已经让王晦去查了。”
  秦均安的办法,说不上多少高明,但是在江南道突发严重水灾、邢铭已死的情况下,时机实在太玄妙。
  他暂时还不能决定是否去干涉这个办法,他还得再看看,看看秦均安背后的人是谁。
  更重要的是,他深深疑惑的并不在于秦均安,而是在于沈肃。
  江南道这一场严重的水灾,正如沈醉山所说的那样,出现得太突然了,毫无征兆和准备,明显可见的是,出现了这么一场大灾难,沈肃的局面会更加不利。
  但在松江府引发这样一场大灾难,偏生还死了邢铭,除了沈肃还有谁能做到、会这么做?
  沈肃到底在想什么呢?
  直到永昭帝下了一个旨意,汪印才明白沈肃在想什么、为何会这么做。
  第1033章 应对
  在江南道严重水灾上禀之后,永昭帝下旨,召江南卫大将军沈肃立刻回京述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