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第二师团有四个战斗联队,以及一个炮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还有一个装甲联队,人数达到了三万八千多人,不过留在了孟瑙一个联队,也就是说前来腊戌的有三万四千余人,这还不算诸如野战医院以及通信兵等等。
再来看看国军方面,有北独立军的一个团,不足两千人,而且战斗力并不强,然后是新编二十六旅三千余人,再加上九十二师的六千余人,这总共是一万一千多人,最后加上特务营两千余人,再加上一个七百余人的特战队,总共才一万四千余人。
也就是说国军比日军少了两万余人,不过好在是借助防御工事防守,但是兵力上的差距,却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
如果计算一下双方的装备差距就更明显了,日军拥有各式坦克八十余辆,还有三十多辆装甲车,可以形成装甲集群,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另外日军还有105炮六十门,90炮八十门,以及75小炮各种计八十多门,再加上一百二十门迫击炮,还有数百局掷弹筒,以及四百多挺轻机枪,百十挺重机枪,唯独因为物资跟不上,第二联队所属现在没有空军联队。
但是看看国军这边,北独立军的一个团就只有90炮四门,75炮四门,轻机枪六挺,重机枪一挺,毕竟这不是吴道陀的嫡系部队。
至于新编二十六旅,所谓新编二十六旅,本身就是由税警团和保安军合兵出来的,有105炮四门,90炮八门,75炮十一门,迫击炮十四门,轻机枪二十一挺,重机枪四挺,掷弹筒六十多具。
再就是九十二师,有105炮十门,有90炮十八门,有75炮十五门,再加上二十门迫击炮,轻机枪四十六挺,重机枪十一挺,掷弹筒百十具。
最后就是特务营,其余的炮没有,只有迫击炮一百三十六门,有轻机枪六十二挺,有重机枪二十八挺,掷弹筒二百二十八具,再加上特战队拥有迫击炮二十门,掷弹筒一百二十具,轻机枪四十二挺,机关枪一百一十多支。
双方的装备差距还是不小的,也侧面的看出来了特务营战斗力强悍,其实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其装备精良,一个特务营的装备,远比一个师的要多很多,如果不是考虑机动性的话,那么配备的大炮也绝不会少的,甚至绝对会有让日军都眼红的装甲车和坦克,甚至可以配备飞机。
对于武装特务营,刘杨从来没有小气过,特务营的枪都是经过改造的,比日军的三八大盖威力更大更精准,而且用的是相同的子弹,就是为了好利用小鬼子的子弹做补充,如今的特务营的装备绝不再是原来交火小鬼子的,更不是从各地淘换来的,这些都是西山岛自己出品的,都是经过改制的。
首先说改装的三八大盖,除了枪管长了十六厘米,枪托上加装了减震,另外就是还有很多的小工具在枪托里,又配备了三棱军刀,无论是从精度上还是射程上,都要比普通的三八大盖强一些。
还有迫击炮,三联的迫击炮也都改造过了,炮声是可以拆卸的,可以直接加长,另外就是极大地改善了减震装置,让迫击炮的后坐力减小了很多,关键是重量减轻了,让三连的机动力更强。
再说轻重机枪,虽然样子还是歪把子和马克沁为原型,但是基本上不会再出现卡克的现象,而且弹夹容量更大,更容易更换弹夹,关键是轻机枪还能和三八大盖的子弹通用,这就保证了轻机枪能始终发威,另外就是降温更快,采用的是风冷。
再就是掷弹筒的减震装置,才让三连在奔跑中动用掷弹筒成为一种常态,而不会因此而受伤,增添加了三联的战斗力。
特务营一半的战斗力都在武器装备上,当然还有为数众多的狙击手,刨除特战队不算,再去掉警卫排,特务营三个连都有各自的狙击手,每个连都有不下二十名狙击手,就连三连这个炮兵连都有自己的狙击手和机枪手,弟兄们放下炮,枪法也是极其精准的,就不要说一连和二连了。
最后就是特务营的单兵素质,除了极强的个人武艺,还擅长配合作战,哪怕是肉搏战,面对三四倍的敌人也敢动手,甚至未必会吃亏,其主要原因就是长了十六厘米的枪和三棱军刀。
三棱军刀为刀身呈棱型,有三面樋的刀具,樋不是血槽,存在的意义在于减轻重量的同时保持军刺本身的坚固,另外就是三棱军刀有血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进行下一动作。
三棱军刀扎出的伤口,大体上是方形的窟窿,伤口各侧无法相互挤压达到一定止血和愈合作用,而且这种伤口无法包扎止合,在战场上就是要命的利器,只要捅上了,猛的一转,受伤的敌人几乎没有救治的可能,很快就会因为失血而死,基本上不存在那种拖着伤拼命的情况。
如果说缺点的话,那么就是不方便携带了,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三棱军刀,让特务营的肉搏战上占尽了便宜,因为这种三棱军刀只要在任何部位刺进去八厘米,就足以立刻毙命,杀伤力很强。
但是就算是特务营装备再强,但是面对第二师团还是力有未逮,毕竟在重火力上无法压制日军,毕竟日军有坦克装甲车和大炮。
不过刘杨并不担心这一切,因为特务营还有狙神,狙神配备的特殊的穿甲弹,可以正面打穿日军坦克的装甲,当然这是因为日军在缅甸的大都是95式小坦克和97式坦克,而为数不多的一式和三式坦克,也都安置在西线战场,根本无力顾忌东线战场。
日军的95坦克和97坦克,正面的装甲都很薄弱,这是因为日军是亚洲唯一一个能生产坦克的国家,在当时可以说没有对手,另外就是因为日本始终是一个资源贫瘠的国家,始终抱着能省就省的原则。
狙神在抗日战场上,已经屡屡建功,不知道打掉了多少日军坦克,即便是正面装甲也能被穿甲弹击破,关键是特务营还研制了白磷穿甲弹,这种穿甲弹在穿透了装甲之后,还能在坦克里燃烧,彻底打掉坦克的机动力。
如果说最可怕的就是狙神的超长射程,没等坦克杀过来,估计着就葬送的差不多了,但是日军的大炮却是让刘杨也头疼的事情。
究竟这一仗怎么打,不但要守住腊戌,也要尽量的多杀死一些小鬼子,还要尽量的保存实力,不用脑子是绝对不行的,唯独刘杨在空军上占据优势。
不过刘杨也要防备着仰光的日军空军,只要打起来,日军绝对会动用仰光空军的,到时候刘杨可不想进行空战,说到底刘杨舍不得浪费这些飞机,特务营空军和日军的空军不同,特务营的弟兄毕竟是训练太少了,如果进行空战的话实在不合适,所以刘杨只用来轰炸和偷袭。
相信一旦第二师团赶到,在进攻受阻的情况下,肯定是要动用空军的,所以刘杨让小笠原真慧启动了缅甸的特务,另外让特务局启动了缅甸日军内部的奸细,重点盯防着仰光的空军。
刘杨不需要这些特务奸细不断地传来情报,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比如说日军空军起飞之后,只要确定日军起飞时间,刘杨早就计算好了飞机到来的时间,刘杨就会安排几架飞机混进日军的战斗机群里。
听上去有些不靠谱,但是特务营的飞机也都是日军飞机,至于序号是可以更改的,有仰光空军的消息,几架飞机的序号涂改一下,然后从日军后面混进去,就极其有可能了,毕竟天空中不时地有云彩遮掩,完全一样的飞机很难分辨。
让飞机混进去绝不是为了和日军进行空战,虽然日军的飞机不算强大,但是如果论飞行员的素质,日军的素质绝对是世界前几的,甚至是世界第一,这一点从神风特工队看得出来,就连美国人都头疼日军的这种精锐。
只要还能混进去,到时候到了第二师团头顶上的时候,忽然对日军开枪,刘杨想象那种画面就有些想要笑。
挨打绝不是日军的作风,只要机群进行攻击,日军也会还击的,这一点就算是冈崎清三郎不想,刘杨也会挑拨的,至于办法,刘杨安排了死士在腊戌南边几里的地方挖掘了单兵坑藏在里面,等日军赶到的时候,会找机会溜出来,不需要完全混杂在日军之中,只要在日军方位,然后对天空中的日军飞机开枪,双方一配合,就能让日军狗咬狗。
即便是不成功,也能让日军大乱,趁乱可以消灭一些日军,虽然有十几个弟兄会死掉,甚至于四架侦察机也会报废掉,但是肯定会有更多的小鬼子死伤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日军太密集了。
如果真的成功了,那么对于日军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对于冈崎清三郎也是一场灾难,能极大地打击日军的士气,为接下来的战斗提供可能性。
再来看看国军方面,有北独立军的一个团,不足两千人,而且战斗力并不强,然后是新编二十六旅三千余人,再加上九十二师的六千余人,这总共是一万一千多人,最后加上特务营两千余人,再加上一个七百余人的特战队,总共才一万四千余人。
也就是说国军比日军少了两万余人,不过好在是借助防御工事防守,但是兵力上的差距,却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
如果计算一下双方的装备差距就更明显了,日军拥有各式坦克八十余辆,还有三十多辆装甲车,可以形成装甲集群,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另外日军还有105炮六十门,90炮八十门,以及75小炮各种计八十多门,再加上一百二十门迫击炮,还有数百局掷弹筒,以及四百多挺轻机枪,百十挺重机枪,唯独因为物资跟不上,第二联队所属现在没有空军联队。
但是看看国军这边,北独立军的一个团就只有90炮四门,75炮四门,轻机枪六挺,重机枪一挺,毕竟这不是吴道陀的嫡系部队。
至于新编二十六旅,所谓新编二十六旅,本身就是由税警团和保安军合兵出来的,有105炮四门,90炮八门,75炮十一门,迫击炮十四门,轻机枪二十一挺,重机枪四挺,掷弹筒六十多具。
再就是九十二师,有105炮十门,有90炮十八门,有75炮十五门,再加上二十门迫击炮,轻机枪四十六挺,重机枪十一挺,掷弹筒百十具。
最后就是特务营,其余的炮没有,只有迫击炮一百三十六门,有轻机枪六十二挺,有重机枪二十八挺,掷弹筒二百二十八具,再加上特战队拥有迫击炮二十门,掷弹筒一百二十具,轻机枪四十二挺,机关枪一百一十多支。
双方的装备差距还是不小的,也侧面的看出来了特务营战斗力强悍,其实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其装备精良,一个特务营的装备,远比一个师的要多很多,如果不是考虑机动性的话,那么配备的大炮也绝不会少的,甚至绝对会有让日军都眼红的装甲车和坦克,甚至可以配备飞机。
对于武装特务营,刘杨从来没有小气过,特务营的枪都是经过改造的,比日军的三八大盖威力更大更精准,而且用的是相同的子弹,就是为了好利用小鬼子的子弹做补充,如今的特务营的装备绝不再是原来交火小鬼子的,更不是从各地淘换来的,这些都是西山岛自己出品的,都是经过改制的。
首先说改装的三八大盖,除了枪管长了十六厘米,枪托上加装了减震,另外就是还有很多的小工具在枪托里,又配备了三棱军刀,无论是从精度上还是射程上,都要比普通的三八大盖强一些。
还有迫击炮,三联的迫击炮也都改造过了,炮声是可以拆卸的,可以直接加长,另外就是极大地改善了减震装置,让迫击炮的后坐力减小了很多,关键是重量减轻了,让三连的机动力更强。
再说轻重机枪,虽然样子还是歪把子和马克沁为原型,但是基本上不会再出现卡克的现象,而且弹夹容量更大,更容易更换弹夹,关键是轻机枪还能和三八大盖的子弹通用,这就保证了轻机枪能始终发威,另外就是降温更快,采用的是风冷。
再就是掷弹筒的减震装置,才让三连在奔跑中动用掷弹筒成为一种常态,而不会因此而受伤,增添加了三联的战斗力。
特务营一半的战斗力都在武器装备上,当然还有为数众多的狙击手,刨除特战队不算,再去掉警卫排,特务营三个连都有各自的狙击手,每个连都有不下二十名狙击手,就连三连这个炮兵连都有自己的狙击手和机枪手,弟兄们放下炮,枪法也是极其精准的,就不要说一连和二连了。
最后就是特务营的单兵素质,除了极强的个人武艺,还擅长配合作战,哪怕是肉搏战,面对三四倍的敌人也敢动手,甚至未必会吃亏,其主要原因就是长了十六厘米的枪和三棱军刀。
三棱军刀为刀身呈棱型,有三面樋的刀具,樋不是血槽,存在的意义在于减轻重量的同时保持军刺本身的坚固,另外就是三棱军刀有血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进行下一动作。
三棱军刀扎出的伤口,大体上是方形的窟窿,伤口各侧无法相互挤压达到一定止血和愈合作用,而且这种伤口无法包扎止合,在战场上就是要命的利器,只要捅上了,猛的一转,受伤的敌人几乎没有救治的可能,很快就会因为失血而死,基本上不存在那种拖着伤拼命的情况。
如果说缺点的话,那么就是不方便携带了,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三棱军刀,让特务营的肉搏战上占尽了便宜,因为这种三棱军刀只要在任何部位刺进去八厘米,就足以立刻毙命,杀伤力很强。
但是就算是特务营装备再强,但是面对第二师团还是力有未逮,毕竟在重火力上无法压制日军,毕竟日军有坦克装甲车和大炮。
不过刘杨并不担心这一切,因为特务营还有狙神,狙神配备的特殊的穿甲弹,可以正面打穿日军坦克的装甲,当然这是因为日军在缅甸的大都是95式小坦克和97式坦克,而为数不多的一式和三式坦克,也都安置在西线战场,根本无力顾忌东线战场。
日军的95坦克和97坦克,正面的装甲都很薄弱,这是因为日军是亚洲唯一一个能生产坦克的国家,在当时可以说没有对手,另外就是因为日本始终是一个资源贫瘠的国家,始终抱着能省就省的原则。
狙神在抗日战场上,已经屡屡建功,不知道打掉了多少日军坦克,即便是正面装甲也能被穿甲弹击破,关键是特务营还研制了白磷穿甲弹,这种穿甲弹在穿透了装甲之后,还能在坦克里燃烧,彻底打掉坦克的机动力。
如果说最可怕的就是狙神的超长射程,没等坦克杀过来,估计着就葬送的差不多了,但是日军的大炮却是让刘杨也头疼的事情。
究竟这一仗怎么打,不但要守住腊戌,也要尽量的多杀死一些小鬼子,还要尽量的保存实力,不用脑子是绝对不行的,唯独刘杨在空军上占据优势。
不过刘杨也要防备着仰光的日军空军,只要打起来,日军绝对会动用仰光空军的,到时候刘杨可不想进行空战,说到底刘杨舍不得浪费这些飞机,特务营空军和日军的空军不同,特务营的弟兄毕竟是训练太少了,如果进行空战的话实在不合适,所以刘杨只用来轰炸和偷袭。
相信一旦第二师团赶到,在进攻受阻的情况下,肯定是要动用空军的,所以刘杨让小笠原真慧启动了缅甸的特务,另外让特务局启动了缅甸日军内部的奸细,重点盯防着仰光的空军。
刘杨不需要这些特务奸细不断地传来情报,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比如说日军空军起飞之后,只要确定日军起飞时间,刘杨早就计算好了飞机到来的时间,刘杨就会安排几架飞机混进日军的战斗机群里。
听上去有些不靠谱,但是特务营的飞机也都是日军飞机,至于序号是可以更改的,有仰光空军的消息,几架飞机的序号涂改一下,然后从日军后面混进去,就极其有可能了,毕竟天空中不时地有云彩遮掩,完全一样的飞机很难分辨。
让飞机混进去绝不是为了和日军进行空战,虽然日军的飞机不算强大,但是如果论飞行员的素质,日军的素质绝对是世界前几的,甚至是世界第一,这一点从神风特工队看得出来,就连美国人都头疼日军的这种精锐。
只要还能混进去,到时候到了第二师团头顶上的时候,忽然对日军开枪,刘杨想象那种画面就有些想要笑。
挨打绝不是日军的作风,只要机群进行攻击,日军也会还击的,这一点就算是冈崎清三郎不想,刘杨也会挑拨的,至于办法,刘杨安排了死士在腊戌南边几里的地方挖掘了单兵坑藏在里面,等日军赶到的时候,会找机会溜出来,不需要完全混杂在日军之中,只要在日军方位,然后对天空中的日军飞机开枪,双方一配合,就能让日军狗咬狗。
即便是不成功,也能让日军大乱,趁乱可以消灭一些日军,虽然有十几个弟兄会死掉,甚至于四架侦察机也会报废掉,但是肯定会有更多的小鬼子死伤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日军太密集了。
如果真的成功了,那么对于日军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对于冈崎清三郎也是一场灾难,能极大地打击日军的士气,为接下来的战斗提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