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王安石的新政让不少地方官吏看到了希望。
贪腐的希望。
那么好的贪腐机会,咱要不动个手?
上面说青苗钱多少利息咱不管,反正那些百姓蠢的和猪一样,啥都不知道,咱们说几成不就是几成?
那么好挣钱的机会,不动手还等啥?
于是贪腐渐渐横行。
而另一层就是升官。
王安石秉政,当然是谁施行新政得力就升谁的官,于是地方官吏无不欢欣雀跃。
可新政要见到政绩太慢了啊!
咋办?
官员们恨不能升官就在朝夕之间,哪有耐心去等几年?
于是各种‘催熟’的手段都出来了。
什么本不该借青苗钱的人家也被逼着借钱,政绩马上就来了。
看看,某治下的百姓今年借贷青苗钱若干,这业绩……当真是傲视同僚啊!
这样的能吏该升官不?
该啊
他若是不该,那以后谁会为新政出力?
于是那人就升官了,身后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以及无数民怨。
新政未成,却把吏治给弄的一团糟,这也是王安石被攻击的一个重点。
所以沈安当初提议一个府放两个御史,就是出于监督的目的。
有人大抵会担心两个不够,那就三个,四个,五个……
一两年一轮换,不给他们在本地生根的机会。
一句话,只要真想干,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官吏贪婪的手被捆住了,新政才能在无数反对派的瞩目下施行下去。
韩琦终究是不放心,和老包两人站在政事堂的大门外装作瞎扯淡,实际上在盯着对面的修史院。
“希仁,你说沈安能不能让这些年轻人全力以赴的去监督地方?”
“能吧。”
包拯也有些没底。
韩琦叹道:“咱们躲在这里看热闹,却让个年轻人去做事,想来也真是不厚道。”
这个不要脸的老东西竟然会愧疚?
莫不是喝多了吧?
包拯看了他一眼,说道:“是啊!要不韩相进去看看?”
韩琦摇头,“做事要有始有终,此事是沈安的建言,老夫始终觉着下面的官吏没他说的那么不堪吧?从太宗皇帝以来,大宋的冗官看似严重,可一件事分成几处办,好歹也减少了官吏贪腐的可能。叠屋架床是不好,可好歹能减少贪腐啊!”
包拯皱眉道:“这个老夫也不知。”
韩琦叹道:“当初老夫本想反对,可想想官员剩下那么多没安排的,那就算了吧,总算是给他们找个事做。可那些人多半有些不合时宜,牢骚满腹,老夫觉着够呛。”
“没有!”
韩琦靠在门边,看着懒懒散散的,对面突然一声呐喊,惊的他差点滑倒。
他扶住墙壁,笑道:“老夫腿有些酸了。”
话音未落,里面又有一声大喊,声音更大,更兴奋。
“尽忠职守,忠君报国!”
“哎哎哎……”
韩琦还没站稳,就被这呐喊声吓了一跳,脚下一滑,一屁股就坐在了门边。
包拯没工夫去管他,只是盯着大门看。
稍后沈安出来了,包拯问道:“如何?”
沈安淡淡的道:“都疯了。”
瞬间包拯就想到了当年被沈安蛊惑的那些小贩。
“成了?”
韩琦不禁讶然。
“是啊!”沈安懒洋洋的拱手,“下官还得回家带孩子做饭,就告辞了。”
操蛋!
你还带什么孩子啊!
韩琦上去一把拽住他,问道:“你是如何弄的?”
这些御史可不只是御史,他们还是新政的利刃。可反对新政的人太多了,不少人都不敢接刀。
所以韩琦觉得这事儿让人头痛。
沈安笑呵呵的道:“没怎么弄,下官就是给他们说些官家对他们的看重,诸位相公对他们的看重,然后他们就激动了。”
老夫信了你的邪!
这种话他们不知道对这些御史说多少了,可毛用没有。
你沈安的嘴难道是金子打造的,说出来的话比咱们都管用?
“你这小子,莫不是哄骗老夫?”
呵呵!
沈安轻笑道:“韩相不信的话,今日在场的人不少,修史院的一大群人都在那,韩相尽可去问。”
沈安拱手,冲着包拯笑了笑,然后回去了。
曾二梅昨晚拉惨了,今日绝对做不了饭菜。
仆役们的饭菜可以点外卖,可家人的却不行,沈安准备回去弄个火锅,一家子围着吃,吃完浑身舒坦。
韩琦站在那里,等里面出来了几个官吏时,就招手,“过来,老夫有话要问。”
几个官吏过来,韩琦问道:“刚才沈安在里面说了些什么?如实相告。”
几个官吏平日哪有机会和韩琦说话,此刻得了机会,恨不能舌绽莲花,给韩琦留个好印象,于是七嘴八舌的把沈安先前的话说了。
韩琦愕然。
“就这样?”
这些话他也会说啊!
包拯摆摆手,等这几人走后说道:“韩相莫要小看了这个,当年……”
当年什么?
韩琦正等着呢,包拯却不说了,他急切的道:“当年什么?”
“当年……忘记了。”
包拯觉得这事儿不能再说了,否则众人以为沈安蛊惑人心的手段太厉害,以后说不得有人会借机诽谤,说沈安蛊惑人心,图谋不轨什么的。
韩琦心痒痒的道:“究竟是什么?”
“就是……那些话要用心说,要诚心诚意去说。”
“这样啊!”韩琦想了想,觉得老包没说实话。
不过那首诗真是不错。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韩琦叹道:“好诗啊!正该让天下官吏都每日背诵十遍。”
他还想验证一番,这时对面出来一群人,仔细一看就是那群御史。
昨日他们还垂头丧气的,今日却精神抖擞的让人觉得是两批人。
昂首挺胸,面色红润,眼神锐利……
“希仁,这是一批人?莫不是脱胎换骨了吧?”
包拯见识过沈安的手段,所以很是笃定的道:“就是被沈安鼓舞了的结果。”
“见过韩相,见过包相!”
那群御史冲着韩琦和包拯拱手,神采奕奕,再也不见丝毫不满。
韩琦拱手,“可愿下去?”
御史们都笑道:“愿意。”
“我辈当为君王效命,当以天下为己任,沈郡公不是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御史,督促吏治乃是我辈的天职,请诸位相公放心,我等定然不负所托。”
“好!”
韩琦精神一振,对包拯说道:“那小子……真是厉害。”
“当然。”
包拯也不知道沈安那一身稀奇古怪的本事是邙山一脉谁传授的,看似不打眼,可不知不觉就会让你陷进去,不是被埋,就是被坑。
“可惜那小子的功利心不强,否则就凭他的本事,想来以后首相之位只是等闲啊!”韩琦摇头叹息,“怎么就没有一点上进心呢?”
包拯憋屈的道:“此事老夫也敲打过他多次,只是他却说人生百年,何苦让自己蝇营狗苟的厮混,整日算计累不累?整日奔波累不累?不如安坐家中,有妻儿为伴,有好友三五,举杯畅饮,举家出游,何其快哉!”
韩琦不禁悠然神往的道:“是啊!那样的日子果真让人艳羡,不过若是老夫的子侄这般说话,老夫非得要打肿他的脸不可。”
包拯无奈:“老夫当时追他三条街,可就是不改口,奈何。”
韩琦叹道:“进可为宰辅,退可为首富,进可,退亦可,人生至此,和神仙一流也差不多了。”
……
赵曙接到了消息,而且比韩琦和包拯得到的更全面,甚至连沈安悄然挥臂的动作都有。
“担当!”
赵曙坐在那里,想到了满朝文武,不禁叹道:“是啊!担当是我最看重的,可这天下官吏无数,有担当的却无几人。沈安一番话竟然就打动了他们,为何?升官为饵?可当初我也暗示过,若是干得好,自然会优先考量。”
陈忠珩谄笑道:“官家,臣觉得还是您的仁德感召了他们吧。”
“仁德无用啊!”赵曙可不是先帝,知道仁德过了就是软弱,“我想了想沈安的这番话,总觉着不对。”
他们哪里知道要蛊惑人心的话,不但需要这番话,更需要用情绪来调动倾听者。一句话的前后顺序都很讲究,说某句话时该用什么情绪,该用什么肢体语言,这些都很讲究,你不琢磨透这些,再多的话都是白费劲。
赵顼微微低头,有声音传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声音微不可查,若非是陈忠珩就站在边上,大抵也听不清。
“这首诗该让为官者熟背牢记心中。”
陈忠珩心中一凛。
官家竟然把这首诗拔高到这个程度吗?
天下官员的座右铭。
沈安担得起?
陈忠珩转念一想,又暗自点头。
大宋官员士大夫们吟诗作词,最多的就是伤春悲秋,或是拍遍栏杆,边拍边发愁。
至于什么民情,什么百姓可怜,那和他们有半文钱的关系吗?
在这股风气下,沈安的这首诗就像是一根长矛,刺穿了那些伤春悲秋,显得格外的凛然。
“好诗!”
……
第二更,还有!
贪腐的希望。
那么好的贪腐机会,咱要不动个手?
上面说青苗钱多少利息咱不管,反正那些百姓蠢的和猪一样,啥都不知道,咱们说几成不就是几成?
那么好挣钱的机会,不动手还等啥?
于是贪腐渐渐横行。
而另一层就是升官。
王安石秉政,当然是谁施行新政得力就升谁的官,于是地方官吏无不欢欣雀跃。
可新政要见到政绩太慢了啊!
咋办?
官员们恨不能升官就在朝夕之间,哪有耐心去等几年?
于是各种‘催熟’的手段都出来了。
什么本不该借青苗钱的人家也被逼着借钱,政绩马上就来了。
看看,某治下的百姓今年借贷青苗钱若干,这业绩……当真是傲视同僚啊!
这样的能吏该升官不?
该啊
他若是不该,那以后谁会为新政出力?
于是那人就升官了,身后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以及无数民怨。
新政未成,却把吏治给弄的一团糟,这也是王安石被攻击的一个重点。
所以沈安当初提议一个府放两个御史,就是出于监督的目的。
有人大抵会担心两个不够,那就三个,四个,五个……
一两年一轮换,不给他们在本地生根的机会。
一句话,只要真想干,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官吏贪婪的手被捆住了,新政才能在无数反对派的瞩目下施行下去。
韩琦终究是不放心,和老包两人站在政事堂的大门外装作瞎扯淡,实际上在盯着对面的修史院。
“希仁,你说沈安能不能让这些年轻人全力以赴的去监督地方?”
“能吧。”
包拯也有些没底。
韩琦叹道:“咱们躲在这里看热闹,却让个年轻人去做事,想来也真是不厚道。”
这个不要脸的老东西竟然会愧疚?
莫不是喝多了吧?
包拯看了他一眼,说道:“是啊!要不韩相进去看看?”
韩琦摇头,“做事要有始有终,此事是沈安的建言,老夫始终觉着下面的官吏没他说的那么不堪吧?从太宗皇帝以来,大宋的冗官看似严重,可一件事分成几处办,好歹也减少了官吏贪腐的可能。叠屋架床是不好,可好歹能减少贪腐啊!”
包拯皱眉道:“这个老夫也不知。”
韩琦叹道:“当初老夫本想反对,可想想官员剩下那么多没安排的,那就算了吧,总算是给他们找个事做。可那些人多半有些不合时宜,牢骚满腹,老夫觉着够呛。”
“没有!”
韩琦靠在门边,看着懒懒散散的,对面突然一声呐喊,惊的他差点滑倒。
他扶住墙壁,笑道:“老夫腿有些酸了。”
话音未落,里面又有一声大喊,声音更大,更兴奋。
“尽忠职守,忠君报国!”
“哎哎哎……”
韩琦还没站稳,就被这呐喊声吓了一跳,脚下一滑,一屁股就坐在了门边。
包拯没工夫去管他,只是盯着大门看。
稍后沈安出来了,包拯问道:“如何?”
沈安淡淡的道:“都疯了。”
瞬间包拯就想到了当年被沈安蛊惑的那些小贩。
“成了?”
韩琦不禁讶然。
“是啊!”沈安懒洋洋的拱手,“下官还得回家带孩子做饭,就告辞了。”
操蛋!
你还带什么孩子啊!
韩琦上去一把拽住他,问道:“你是如何弄的?”
这些御史可不只是御史,他们还是新政的利刃。可反对新政的人太多了,不少人都不敢接刀。
所以韩琦觉得这事儿让人头痛。
沈安笑呵呵的道:“没怎么弄,下官就是给他们说些官家对他们的看重,诸位相公对他们的看重,然后他们就激动了。”
老夫信了你的邪!
这种话他们不知道对这些御史说多少了,可毛用没有。
你沈安的嘴难道是金子打造的,说出来的话比咱们都管用?
“你这小子,莫不是哄骗老夫?”
呵呵!
沈安轻笑道:“韩相不信的话,今日在场的人不少,修史院的一大群人都在那,韩相尽可去问。”
沈安拱手,冲着包拯笑了笑,然后回去了。
曾二梅昨晚拉惨了,今日绝对做不了饭菜。
仆役们的饭菜可以点外卖,可家人的却不行,沈安准备回去弄个火锅,一家子围着吃,吃完浑身舒坦。
韩琦站在那里,等里面出来了几个官吏时,就招手,“过来,老夫有话要问。”
几个官吏过来,韩琦问道:“刚才沈安在里面说了些什么?如实相告。”
几个官吏平日哪有机会和韩琦说话,此刻得了机会,恨不能舌绽莲花,给韩琦留个好印象,于是七嘴八舌的把沈安先前的话说了。
韩琦愕然。
“就这样?”
这些话他也会说啊!
包拯摆摆手,等这几人走后说道:“韩相莫要小看了这个,当年……”
当年什么?
韩琦正等着呢,包拯却不说了,他急切的道:“当年什么?”
“当年……忘记了。”
包拯觉得这事儿不能再说了,否则众人以为沈安蛊惑人心的手段太厉害,以后说不得有人会借机诽谤,说沈安蛊惑人心,图谋不轨什么的。
韩琦心痒痒的道:“究竟是什么?”
“就是……那些话要用心说,要诚心诚意去说。”
“这样啊!”韩琦想了想,觉得老包没说实话。
不过那首诗真是不错。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韩琦叹道:“好诗啊!正该让天下官吏都每日背诵十遍。”
他还想验证一番,这时对面出来一群人,仔细一看就是那群御史。
昨日他们还垂头丧气的,今日却精神抖擞的让人觉得是两批人。
昂首挺胸,面色红润,眼神锐利……
“希仁,这是一批人?莫不是脱胎换骨了吧?”
包拯见识过沈安的手段,所以很是笃定的道:“就是被沈安鼓舞了的结果。”
“见过韩相,见过包相!”
那群御史冲着韩琦和包拯拱手,神采奕奕,再也不见丝毫不满。
韩琦拱手,“可愿下去?”
御史们都笑道:“愿意。”
“我辈当为君王效命,当以天下为己任,沈郡公不是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御史,督促吏治乃是我辈的天职,请诸位相公放心,我等定然不负所托。”
“好!”
韩琦精神一振,对包拯说道:“那小子……真是厉害。”
“当然。”
包拯也不知道沈安那一身稀奇古怪的本事是邙山一脉谁传授的,看似不打眼,可不知不觉就会让你陷进去,不是被埋,就是被坑。
“可惜那小子的功利心不强,否则就凭他的本事,想来以后首相之位只是等闲啊!”韩琦摇头叹息,“怎么就没有一点上进心呢?”
包拯憋屈的道:“此事老夫也敲打过他多次,只是他却说人生百年,何苦让自己蝇营狗苟的厮混,整日算计累不累?整日奔波累不累?不如安坐家中,有妻儿为伴,有好友三五,举杯畅饮,举家出游,何其快哉!”
韩琦不禁悠然神往的道:“是啊!那样的日子果真让人艳羡,不过若是老夫的子侄这般说话,老夫非得要打肿他的脸不可。”
包拯无奈:“老夫当时追他三条街,可就是不改口,奈何。”
韩琦叹道:“进可为宰辅,退可为首富,进可,退亦可,人生至此,和神仙一流也差不多了。”
……
赵曙接到了消息,而且比韩琦和包拯得到的更全面,甚至连沈安悄然挥臂的动作都有。
“担当!”
赵曙坐在那里,想到了满朝文武,不禁叹道:“是啊!担当是我最看重的,可这天下官吏无数,有担当的却无几人。沈安一番话竟然就打动了他们,为何?升官为饵?可当初我也暗示过,若是干得好,自然会优先考量。”
陈忠珩谄笑道:“官家,臣觉得还是您的仁德感召了他们吧。”
“仁德无用啊!”赵曙可不是先帝,知道仁德过了就是软弱,“我想了想沈安的这番话,总觉着不对。”
他们哪里知道要蛊惑人心的话,不但需要这番话,更需要用情绪来调动倾听者。一句话的前后顺序都很讲究,说某句话时该用什么情绪,该用什么肢体语言,这些都很讲究,你不琢磨透这些,再多的话都是白费劲。
赵顼微微低头,有声音传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声音微不可查,若非是陈忠珩就站在边上,大抵也听不清。
“这首诗该让为官者熟背牢记心中。”
陈忠珩心中一凛。
官家竟然把这首诗拔高到这个程度吗?
天下官员的座右铭。
沈安担得起?
陈忠珩转念一想,又暗自点头。
大宋官员士大夫们吟诗作词,最多的就是伤春悲秋,或是拍遍栏杆,边拍边发愁。
至于什么民情,什么百姓可怜,那和他们有半文钱的关系吗?
在这股风气下,沈安的这首诗就像是一根长矛,刺穿了那些伤春悲秋,显得格外的凛然。
“好诗!”
……
第二更,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