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中唐 作者:坏血
第两百六十九章事难明了
王侯的侍卫就相当于将领的亲卫,论实力不一定有那些沙场将领的亲卫强,但绝对同样忠心。
李玼的侍卫长叫李自忠,原本姓范,因李玼上书皇上赐姓李,他的儿女皆在王府长大,对方当成孙子看待,在这样的恩宠下,他对李玼绝对忠心耿耿。
李玼死之时说的那些话,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出手杀何浩然并不现实,他也不可能如此冲动,怕连累义王府。
这次为了早一步来向皇上告状,他亲自出马,途中累死一匹马赶到长安。他到的时候,李适的侍卫还离长安有很长一段距离,铁手离得更远。
“皇上,顺阳侯李树群自杀,这是他临终时写下的认罪书。”
李豫认识李自忠,见对方全身热气腾腾,他有些奇怪,一份认罪书有必要跑这么快吗?再说太子就在长安,不给太子给他?
心里升起不好的感觉,看了眼颜真卿,颜真卿见他有些犯疑,接过李树群那份绝笔。
颜真卿看了一会,脸色变得很白,但仍未放手。李豫有些奇怪,按颜真卿这种一目十行的人,应该不至于看这么久。正要开口相问,对方终于放手了,一言不发,将认罪书递给李豫。
这让李豫更奇怪了,好像颜真卿才是老大。让他先看的目的,是等他看完后告诉自己,没想到一个字不吐,一脸苍白像是大病一场。
李豫接过来一看,比颜真卿更不如,双手也在颤抖。此时颜真卿回过神来,大声质问李自忠:
“这真是顺阳侯写的?”
李自忠早在李玼后就已经豁出去了,知道颜真卿也是顾卫何浩然之人,冷笑道:
“当时太子和几位王爷已经验证过,没有提出什么质疑。颜大人是我大唐书法大家,顺阳侯的字想必在吏部也有,颜大人应该见过。要是不服,可去吏部拿来验证。”
在古代对死人很尊敬,许多人都相信论语中的一句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的确在死的时候,许多人都不会说谎,古今如此。看完信的李豫没有质疑信,但说出的话,差点令李自忠跳起来大骂:
“这顺阳侯太鲁莽了,分明是被想陷害浩然之人骗了,到死也没能查出真凶。”
李自忠品级不过从五品上,但他现在连命也不顾惜了,只想替自家主子报仇,哪管有没有资格,大声质问李豫:
“皇上,你竟如此偏袒何浩然,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莫非你看不见吗?”
“大胆,”后面两个兵部主事几乎同时吼出。在兵部干事之人,就算是主簿一类的都比普通文人利害些,何况还有个将军在。
两人二话不说,一左一右将李自忠的手反背押住。很快跑进来一群侍卫,正要将李自忠抓出去问罪,李豫挥了挥手:
“放开他,他是个难得的忠诚之人。你回去吧!朕知道如何处理。”
李自忠根本没有反抗,要不然凭兵部那两人还不足以拿下他。他起身后再没看任何人,一句狠话没留下走出御书房。
李豫将那篇所谓的认罪书拿给兵部两人看,无奈地说:
“洛阳那边到底是怎么了,谁能告诉朕?”
“皇上还请放宽心,”颜真卿安慰道:
“这种禁忌何将军不会不知道,凭他的头脑会做出这种事?说实话就算是李树群临终时所写,臣也不相信。”
“颜大人说得是,”看完信的一个主事擦了擦汗说:
“臣也不相信何将军会有如此想法,皇上暂时不用理会,反正太子在那边,这么大的事,他一定会带信来。”
李豫点点头:“传三省七部九卿各位主事上殿。”
大家十天难得一回旬休,被一封信将各部大人全招集到大殿。李豫没有发言,将信递给众人看了一遍。结果谁都没开口的意思,找不到气出,大骂李适:
“这个蠢才去了几天,也不知查的什么东西,连信也不回一个。”
大家都知道他骂的是谁,过了好一会,才由一个快掉光牙的老头出来打破僵局:
“封地不封军政乃是祖宗制定,谁也不能更改。就算是何将军有此心,朝廷不答应就是,并不影响天下王侯。”
“张大人说得是,”身为太府寺卿的欧阳明附合一句,马上将话反转:
“我们暂时不说此事还关系到义王之死,要是其他人有此心,朝廷不答应,想来天下王侯只是怨恨此人,并没什么影响,但何将军不一样。祖制被他改的还少了吗?连六部也能改成七部,他的本事令王侯也忌惮。这事朝廷说了不算,要天下王侯肯放过他才行。”
欧阳明说得风轻云淡,和有些人一样,心里乐开花。他们没想到何浩然胆子会如此大,居然敢碰这种底线。
刑部尚书李慕进看不惯,站出来说:
“你们怎么知道这是何将军的意思?就没想过有人要陷害他?还有李树群的信就那么可信?”
“李大人你这就不对了,”元载今日的脾气很好,反对也一点不动怒: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谁会在死的时候生出那些小心思?令自己死后也不得安身?我相信这一定是顺阳侯亲历。至于你说的有人陷害何将军,也不说绝对没有这种事,但我有几个疑点,你现在主管刑部,对于查案一定要胜过诸位同僚。”
李豫很想将元载的嘴封上,他看元载越来越不顺眼。现在的元载又很小心,除说些讨厌的话,其它地方抓不到什么把柄。不与人争,对权利看得也很淡,像个机器,除了上班就是在家里。
“何将军去洛阳,知道的人算不少。均王府和义王府相隔不远,如果是懂礼之人,一定先去义王府。要是有人陷害,为什么第一天没人在义王府闹事?刚好他在义王府时那些人出现?要是有人陷害,这种安排不说没有,太精准了,除非何将军告诉过对方的行程。”
这些事何浩然早就想到,已经怀疑长孙家族,在与长孙婉言两人分开时,李水音说过他们的行程。对他来说,这事并不犯法,相反还有举报之功,没往心里去而已。
元载说的话让有心帮何浩然之人也无言以对,他很满意,又说出下面的疑点:
“如果此事被证实是何浩然所为,后面的事就水到渠成。比如他得到线索,说那个回归楼宋杰藏身万安宫。当时义王因为要查案洗清冤屈,肯定是要跟去的。结果一去就碰到李树群,你们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比百姓告状那次更巧?事后何将军好像并未说出是怎么得到、或是从何人那里得到线索的。如此重大之事,他怎么可能不说出来?”
元载知道自己离职不远,将全部心思放在义王一案上。他派出不少人去洛阳,如今长安到洛阳的官道上,八百里加急常常能看见。
被他一说,下面几乎变成对何浩然的指控时间,李豫正想退堂,太子和李水音的奏折送到。当李豫看到李适写的奏折,心里已经在想,送何浩然在哪座岛上才能保住他的命。
反正迟早都会被知道,他将李适写的给大家看,李水音那份求救信没有,打定主意亲自去洛阳一趟。
得到李适的证实后,元载高兴得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对李豫建言:
“皇上,何浩然的确是个能臣,唉!可惜少不更事,一次次触犯我大唐底线,如今他竟惹到天下王侯。臣对王侯的数量知道一些,现我大唐王爷有十七人、郡王公主四十九、各种侯爵四百八十八人。这些王侯不是皇氏就是有大功于朝廷之人,就算他的功劳再高,与这些王侯加起来相比也不够看。
皇上是一国之核心,官员是辅助皇上治理江山的重要参预者,王侯就是我大唐之魂,缺一不可。在这种大事大非面前,要保全一人还是失去大唐之魂,想必皇上自有正确选择。”
元载说得并不错,李豫陷入两难境地,当然他还不至于要何浩然的命。只想找个地方将他藏起来,待以后李适即位,再想办法大用。
“这些事不能单凭一封信就下结论,朕要亲自前往洛阳审理。太子如今在洛阳,就由郑王李邈监国,裴、颜、卢三位爱卿细心辅之。”
洛阳这种地方,李豫一两年不时要去一次,也没什么稀罕的。见李豫去意已绝,众大臣不再相劝。在要散朝之际,赵卫匆匆跑来:
“皇上、有清莲公主飞鸽传书。”
第两百六十九章事难明了
王侯的侍卫就相当于将领的亲卫,论实力不一定有那些沙场将领的亲卫强,但绝对同样忠心。
李玼的侍卫长叫李自忠,原本姓范,因李玼上书皇上赐姓李,他的儿女皆在王府长大,对方当成孙子看待,在这样的恩宠下,他对李玼绝对忠心耿耿。
李玼死之时说的那些话,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出手杀何浩然并不现实,他也不可能如此冲动,怕连累义王府。
这次为了早一步来向皇上告状,他亲自出马,途中累死一匹马赶到长安。他到的时候,李适的侍卫还离长安有很长一段距离,铁手离得更远。
“皇上,顺阳侯李树群自杀,这是他临终时写下的认罪书。”
李豫认识李自忠,见对方全身热气腾腾,他有些奇怪,一份认罪书有必要跑这么快吗?再说太子就在长安,不给太子给他?
心里升起不好的感觉,看了眼颜真卿,颜真卿见他有些犯疑,接过李树群那份绝笔。
颜真卿看了一会,脸色变得很白,但仍未放手。李豫有些奇怪,按颜真卿这种一目十行的人,应该不至于看这么久。正要开口相问,对方终于放手了,一言不发,将认罪书递给李豫。
这让李豫更奇怪了,好像颜真卿才是老大。让他先看的目的,是等他看完后告诉自己,没想到一个字不吐,一脸苍白像是大病一场。
李豫接过来一看,比颜真卿更不如,双手也在颤抖。此时颜真卿回过神来,大声质问李自忠:
“这真是顺阳侯写的?”
李自忠早在李玼后就已经豁出去了,知道颜真卿也是顾卫何浩然之人,冷笑道:
“当时太子和几位王爷已经验证过,没有提出什么质疑。颜大人是我大唐书法大家,顺阳侯的字想必在吏部也有,颜大人应该见过。要是不服,可去吏部拿来验证。”
在古代对死人很尊敬,许多人都相信论语中的一句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的确在死的时候,许多人都不会说谎,古今如此。看完信的李豫没有质疑信,但说出的话,差点令李自忠跳起来大骂:
“这顺阳侯太鲁莽了,分明是被想陷害浩然之人骗了,到死也没能查出真凶。”
李自忠品级不过从五品上,但他现在连命也不顾惜了,只想替自家主子报仇,哪管有没有资格,大声质问李豫:
“皇上,你竟如此偏袒何浩然,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莫非你看不见吗?”
“大胆,”后面两个兵部主事几乎同时吼出。在兵部干事之人,就算是主簿一类的都比普通文人利害些,何况还有个将军在。
两人二话不说,一左一右将李自忠的手反背押住。很快跑进来一群侍卫,正要将李自忠抓出去问罪,李豫挥了挥手:
“放开他,他是个难得的忠诚之人。你回去吧!朕知道如何处理。”
李自忠根本没有反抗,要不然凭兵部那两人还不足以拿下他。他起身后再没看任何人,一句狠话没留下走出御书房。
李豫将那篇所谓的认罪书拿给兵部两人看,无奈地说:
“洛阳那边到底是怎么了,谁能告诉朕?”
“皇上还请放宽心,”颜真卿安慰道:
“这种禁忌何将军不会不知道,凭他的头脑会做出这种事?说实话就算是李树群临终时所写,臣也不相信。”
“颜大人说得是,”看完信的一个主事擦了擦汗说:
“臣也不相信何将军会有如此想法,皇上暂时不用理会,反正太子在那边,这么大的事,他一定会带信来。”
李豫点点头:“传三省七部九卿各位主事上殿。”
大家十天难得一回旬休,被一封信将各部大人全招集到大殿。李豫没有发言,将信递给众人看了一遍。结果谁都没开口的意思,找不到气出,大骂李适:
“这个蠢才去了几天,也不知查的什么东西,连信也不回一个。”
大家都知道他骂的是谁,过了好一会,才由一个快掉光牙的老头出来打破僵局:
“封地不封军政乃是祖宗制定,谁也不能更改。就算是何将军有此心,朝廷不答应就是,并不影响天下王侯。”
“张大人说得是,”身为太府寺卿的欧阳明附合一句,马上将话反转:
“我们暂时不说此事还关系到义王之死,要是其他人有此心,朝廷不答应,想来天下王侯只是怨恨此人,并没什么影响,但何将军不一样。祖制被他改的还少了吗?连六部也能改成七部,他的本事令王侯也忌惮。这事朝廷说了不算,要天下王侯肯放过他才行。”
欧阳明说得风轻云淡,和有些人一样,心里乐开花。他们没想到何浩然胆子会如此大,居然敢碰这种底线。
刑部尚书李慕进看不惯,站出来说:
“你们怎么知道这是何将军的意思?就没想过有人要陷害他?还有李树群的信就那么可信?”
“李大人你这就不对了,”元载今日的脾气很好,反对也一点不动怒: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谁会在死的时候生出那些小心思?令自己死后也不得安身?我相信这一定是顺阳侯亲历。至于你说的有人陷害何将军,也不说绝对没有这种事,但我有几个疑点,你现在主管刑部,对于查案一定要胜过诸位同僚。”
李豫很想将元载的嘴封上,他看元载越来越不顺眼。现在的元载又很小心,除说些讨厌的话,其它地方抓不到什么把柄。不与人争,对权利看得也很淡,像个机器,除了上班就是在家里。
“何将军去洛阳,知道的人算不少。均王府和义王府相隔不远,如果是懂礼之人,一定先去义王府。要是有人陷害,为什么第一天没人在义王府闹事?刚好他在义王府时那些人出现?要是有人陷害,这种安排不说没有,太精准了,除非何将军告诉过对方的行程。”
这些事何浩然早就想到,已经怀疑长孙家族,在与长孙婉言两人分开时,李水音说过他们的行程。对他来说,这事并不犯法,相反还有举报之功,没往心里去而已。
元载说的话让有心帮何浩然之人也无言以对,他很满意,又说出下面的疑点:
“如果此事被证实是何浩然所为,后面的事就水到渠成。比如他得到线索,说那个回归楼宋杰藏身万安宫。当时义王因为要查案洗清冤屈,肯定是要跟去的。结果一去就碰到李树群,你们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比百姓告状那次更巧?事后何将军好像并未说出是怎么得到、或是从何人那里得到线索的。如此重大之事,他怎么可能不说出来?”
元载知道自己离职不远,将全部心思放在义王一案上。他派出不少人去洛阳,如今长安到洛阳的官道上,八百里加急常常能看见。
被他一说,下面几乎变成对何浩然的指控时间,李豫正想退堂,太子和李水音的奏折送到。当李豫看到李适写的奏折,心里已经在想,送何浩然在哪座岛上才能保住他的命。
反正迟早都会被知道,他将李适写的给大家看,李水音那份求救信没有,打定主意亲自去洛阳一趟。
得到李适的证实后,元载高兴得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对李豫建言:
“皇上,何浩然的确是个能臣,唉!可惜少不更事,一次次触犯我大唐底线,如今他竟惹到天下王侯。臣对王侯的数量知道一些,现我大唐王爷有十七人、郡王公主四十九、各种侯爵四百八十八人。这些王侯不是皇氏就是有大功于朝廷之人,就算他的功劳再高,与这些王侯加起来相比也不够看。
皇上是一国之核心,官员是辅助皇上治理江山的重要参预者,王侯就是我大唐之魂,缺一不可。在这种大事大非面前,要保全一人还是失去大唐之魂,想必皇上自有正确选择。”
元载说得并不错,李豫陷入两难境地,当然他还不至于要何浩然的命。只想找个地方将他藏起来,待以后李适即位,再想办法大用。
“这些事不能单凭一封信就下结论,朕要亲自前往洛阳审理。太子如今在洛阳,就由郑王李邈监国,裴、颜、卢三位爱卿细心辅之。”
洛阳这种地方,李豫一两年不时要去一次,也没什么稀罕的。见李豫去意已绝,众大臣不再相劝。在要散朝之际,赵卫匆匆跑来:
“皇上、有清莲公主飞鸽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