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行 作者:假面的盛宴

    司不作为,既然明知道海外有粮,为何朝堂缺粮时置若罔闻。

    总而言之,说什么的都有。

    没人知道这场轩然大波,其实不过是个小女子,另辟蹊径走出的一条路。

    明知沿海有备寇禁海令,以备寇作为借口,谁也不敢擅专分毫,因为一个不慎,可能就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既然这条路不通,那就换条路走。

    清风道长就是个招摇撞骗的道士,但架不住有个天使的身份,这种人没人会提防他。只要他能出海‘发现’粮食,把消息传回来,事情就算成功了。

    管清和签发备寇禁海令,为的是掌控全局,用的是阳谋。凤笙说动清风道长出海寻蓬莱仙岛,又从建平帝那里请来圣旨,虽然荒谬,但用的也是阳谋。

    阳谋对阳谋,出其不意才能胜,打得就是出其不意。

    一时之间,清风道长俨然成了万众瞩目的对象,连清尘子都不敢掠其锋芒。

    要知道,他们这些道士会的都是些奇技yin巧,历来不容于朝堂,可这一次清风道长却立下如此大功,俨然成了三清在世。

    同时,朝堂上许多官员也是喜笑颜开。

    这一年多来朝廷正逢多事之秋,到处都缺粮,到处都喊着要粮,尤其是户部的官员,这一年多来压力尤其大,每个人的头发都是一把一把的掉。

    这次粮食问题终于解决了,终于不用担心再掉头发了。

    为了以后也不掉头发,户部众官甚至建议朝廷出海买粮,最好打通这条路子,以便日后备用。

    其实这几年下来,也许六部其他几部意识不到,但户部的人却知道现在的朝廷究竟有多缺粮。

    这次的危机过了,下次呢?

    所以还是未雨绸缪吧。因此又延伸出既然可以出海买粮,为何不能出海买地,寻那适合种粮的地方,多买些地让那些获罪流放的犯人去种。一来解决犯人无处流放,二来解决粮食危机,一举两得。

    以至于最后竟发展成我大周国力雄厚,海上力量已成规模,海外蛮荒之地如此多,那些小国不堪一击,为何不能去占一些呢?

    当然这是后话。

    而以陈浩为首的几个商人,这次也是立了大功。

    他们以出海买粮本就是为了解国之大难为由,将所有粮食全部捐给了朝廷。

    这就是场面话,实则谁不知道他们其实是走私商人,不过这么多紧缺的粮食砸下来,这当头也没人不识趣提这些。

    谁提谁就是和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为敌,和百姓都为敌了,自然也是和朝廷为敌。

    朝廷自然不会白要他们的,事后定有弥补。这个弥补也许在金钱上不能补足,但受惠也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毕竟户部提及的打通这条路子以备后用,也需要人去办,这些人熟门熟路,正是大用。

    所以也算是双赢的局面。

    等户部往山西拨出赈灾粮食后,凤笙终于松了口气,丽皇贵妃也松了口气,笼罩在京城上空许久的yin霾终于消散,俨然见到了晴天。

    而此时已是入夏了。

    第142章

    与之相比, 中宫一系却受了重挫。

    事到如今, 再没弄清楚魏王是在玩什么花招,惠王和陈皇后该去跳什刹海了。

    惠王气得是咬牙切齿,将书房里砸了稀巴烂。近几年陈皇后身子一直不太好, 凤笙听丽皇贵妃说,这几天坤宁宫私下里招了两次太医。

    可即使知道是魏王搞的鬼又能如何,魏王当初身负重任去了山西,粮食和银子都没有给拨,可魏王却凭着运筹帷幄, 硬是将那一盘死棋给盘活了, 山西境内死亡人数极少, 也没有闹出什么民乱。

    对比河南、河北及山东等地, 同样是受灾,且灾情还没有山西严重,今儿闹出灾民冲击衙门,明儿闹出瘟疫,山西的境况已经是极好了。

    尤其, 自打天渐渐热起来,去年受到旱灾侵袭的各地又闹起蝗灾,好不容易种下的秧苗,又被肆掠一空,各地连连向京中告急。

    而山西因为魏王去年就开始布置了,又是命人捉虫换粮,又是让灾民以工换粮深耕土地, 广挖蓄水池,所以明明都是受灾区,山西却没有闹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