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还有辅佐的文臣……

    朱瞻基突然想到,朱棣这次西征,随员还没有完全确定。除了六部堂官,他会留下谁来辅佐自己呢?

    解缙、黄淮、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杨溥、蹇义、刘观、郑赐、宋礼、金纯、夏原吉、吕震……

    这一个个大臣的名字被朱瞻基写在了纸上,朱瞻基决定不能继续被动等待,应该主动向朱棣要求符合自己心意的大臣来辅佐自己。

    解缙不用说了,这位自己的老师肯定要进内阁,虽然他的xing格不适合当官,只适合做学问,但是他是文臣的招牌。

    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这个时候不适合让他继续编书,让他直接入内阁,担任首辅。

    另外,杨荣是朱瞻基真正想要重用之人,可是他这次要跟朱棣一起出征……

    朱瞻基突然想到,杨荣的特长是军事谋划,这样的职责其他人也能担任,

    比如黄渊,这是个真正的专业人才,只论为军队总管后勤,他这方面的能力还要超过杨荣。

    但是杨荣在朝中的声望,在处理政事方面的能力,是年轻的黄渊比不上的。

    如果将两人互换一个位置,岂不是两全其美!

    他将杨荣的名字做了一个记号,记了下来。

    至于杨士奇,一开始就被朱瞻基给排除了。

    他是詹士府左春坊大学士,是朱高炽的头号辅臣,这个时候,自然是要跟朱高炽一起去嘉峪关的。

    朱瞻基也忍不住替他遗憾,如果朱高炽不能像历史中那样登基,他恐怕这辈子都很难登上内阁首辅的位置了。

    在原本的历史中,他能以五品的左春坊大学士跟蹇义,夏元吉这样的二品大臣平等相jiāo,依靠的就是朱高炽。

    他成为内阁首辅以后,内阁也是在他的手中,从一个秘书机构,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权力中枢。

    但是这辈子,这件事是不可能的了。他永远不可能让内阁学士们的职权,变的比六部堂官还要大,决策权和行政权,也永远不可能控制在一个大臣的手中。

    但是在这些人里面,他找不出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大臣,不是人品信不过,而是能力信不过。

    不管是蹇义,夏元吉,他们都是一世能臣。

    但是他们的思想偏老化,让他们担任堂官,稳定朝廷可以,想要进行大的改革不可能。

    想要有自己能值得信赖的大臣,恐怕还要等黄渊,解祯期他们新一代成长起来才行。

    李亮的声音轻声说道“殿下,该安歇了。”

    朱瞻基抬起头来,看到旁边伺候的常奉仪已经困倦不堪,却还坚持着。

    朱瞻基一两个月才能到他这里来一次,她相当珍惜今夜的机会。但是朱瞻基不去睡,她也不敢催促。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将纸条烧了,这就安歇。”

    看着李亮用火盆将他写的纸条全部烧了,他才站起身来,向常奉仪伸出了手。“这几日事务繁忙,疏忽爱妃,还请勿怪。”

    常奉仪连忙说道:“殿下忙着国家大事,妾身怎会因小事相扰,更受不起殿下的道歉。”

    朱瞻基哈哈笑道:“我的道歉就是给你种下一颗种子,爱妃要不要?”

    常奉仪大羞,垂下眼睑,不敢看朱瞻基,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嗯!”

    第三十六章 质问

    正月二十四,在朱棣接见了来自西洋学者们之后,一个消息就在应天府传播开来。

    皇上打开内库,以二十万枚银币的造价,将会在清凉山下修建一座可以容纳十万人的竞技场。

    这个竞技场不仅以后会成为大明阅兵,出征的聚集地,而且还会举办高水平的蹴鞠大赛。

    朱瞻基一开始本来是不准备选址在清凉山的,应天府这些年随着大发展,内城已经人满为患。

    夹江工业区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居民向城外迁徙,在清凉门外建立了大量的居民点。

    朱瞻基虽然想把竞技场选址在城外,成为新的商业区,但是如今的建筑结构比不上后世,即便有了水泥,也需要坚固的根基。

    在土地上挖根基虽然容易,但是怕以后会倒塌。经过跟一帮西洋建筑师的